毛泽东罕为人知的“发妻”罗大秀_历史故事
毛泽东的一生有过几个夫人,大家比较熟悉的,而且比较肯定的回答是三个:杨开慧、贺子珍、江青,尊崇杨开慧为"国母"也不乏其人。其实,毛泽东的第一位"发妻"罗大秀,并不为大多国人知晓。
1901年春天,不到8岁的毛泽东刚上私塾,他随母亲到外婆家拜年,他观看了农村玩狮子的热闹场面,又对农家过春节的饮食文化烂熟于心,于是随口唱道:"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显示了他的观察与联想能力,引得长辈们甚喜甚赞。
毛泽东天资聪敏,颖悟异常,除了熟读当时的小学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论语》《孟子》以及《诗经》中的有关篇目外,还学着描红习字和作文作诗,并浏览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闲书"。
1906年秋,毛泽东针对私塾老师,也是他的堂兄毛宇居的"读死书,死读书"的教学方式方法,作《赞天井》诗一首。诗曰: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洼洼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诗中表明自己向往更广阔天地,不愿做"天井内之小鱼"的愿望。赞天井实乃讽刺。
1907年,毛顺生从儿子毛泽东作的小诗《赞天井》中,悟出了毛泽东这颗不甘寂寞的心,便以当时湖南一代畅行的""姐弟配"习俗,给毛泽东找一个比他大的儿媳,以此拴住毛泽东的所谓"狂野心智"。
据《韶山毛氏族谱》载:罗大秀生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日丑时(1889年10月20日)。1907年,受过良好的家教,性格温柔贤慧的罗大秀,明媒正娶地嫁到了毛家。罗大秀比毛泽东大四岁,她正当18岁,不仅丰满的身材透着青春的气息,还生性温顺善良,勤劳俭朴,又是操持家务的好手,与毛家人相处很不错的,公婆也十分喜欢。
毛泽东祖父的一个妹妹嫁给罗大秀的祖父,成为罗大秀的祖母,自然,毛泽东与罗大秀的老一辈,却系老表姻亲关系。因而,毛泽东的父母对罗大秀就十分了解。1907年,父母之命,明媒正娶,将18岁的罗大秀接进毛家,与14岁的毛泽东拜了天地高堂,入了"洞房"。
不幸的是,毛泽东对对这门婚事,十分不满。不知是因为从父母的不幸婚姻中受到了刺激,还是脑子里早就勾画好了理想伴侣的形象,或者压根儿看着这个大姐姐就不顺眼,对这位元原配夫人并不感兴趣。毛泽东对父母强迫他接受这桩婚姻,心理上确实非常反感,但毛泽东在当时情况下无力抗拒。他是怕挨父亲打骂,也怕气坏疼爱自己的母亲。表面上,他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罗氏成了婚配,(推荐阅读:少女第一次性生活,更多情感口述故事访问WwW.iqinggan.Cc)实际上,他根本不与罗氏同床共枕。
罗大秀结婚之后,尊奉"三从四德",循规蹈矩。昼帮公婆料理家务,侍奉幼弟,夜则绩麻纺棉,独宿独睡。当时毛泽覃年仅两岁多,毛泽民也不过十一二岁。结婚那年夏天,毛泽东写下一首五言诗,诗名《咏指甲》,传达了某种情感:( 推荐阅读:经典英语文章,更多文章访问WwW.afbbb.Cc)百花皆竞放,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百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毛泽东与罗大秀结婚后,他已不再去私塾上学。他白天下田耕作劳动,夜则帮父亲记帐,倒也自得其乐。此时,他还以一首杂言诗来记录生活,抒发感情: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秋满仓。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1909年,毛泽东终于等到了"时机",他"自作主张"在舅舅的帮助下,好歹挣脱了父亲的羁绊束缚,到外婆家所在的湘乡县,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东山小学堂里,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读到了诸如《盛世危言》之类宣传爱国反清鼓吹革命造反的书籍。他决心走出韶山冲,振羽展翅,向着更加寥廓的天空飞翔。
1910年,嫁到毛家仅仅三年的罗大秀,在郁闷寡欢中病逝,年仅21岁。这对于17岁的毛泽东无疑是取掉了一道做丈夫的"木枷"、婚姻约束的"紧箍咒",而对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来说,无疑是少了一个好劳力,好帮手,缝补浆洗,地头送水送饭,罗氏是尽了当媳妇的责任的,毛顺生夫妇心里过意不去,决定将这个儿子不爱,只是父母认可的媳妇葬入祖坟。在其后修撰的毛氏族谱中,罗氏仍被列为长子毛泽东的"原配夫人"。
可以说,罗氏的悲剧命运既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婚姻悲剧,也是她本人个性懦弱,逆来顺受所造成的性格悲剧。封建社会千千万万的妇女都在走着这条"从一而终"之路......
推荐阅读:
·情感故事 我背对男友出轨后遭处男纠缠
·情感故事 女人性冷淡?谨防以下疾病
·情感故事 性爱中女人最希望男人对她做的事有哪些 女人最想要的性爱技巧
·情感故事 暗恋我的人为何突然变心
·情感故事 怀孕后 他又偷偷娶了第二个老婆
推荐阅读:
·情感美文 女孩子最容易生气的N个场
·情感美文 丑女也浪漫,我爱上了眼镜
·情感美文 男人性能力不持久女人哭死
·情感美文 美少妇和公公的乱伦故事
·情感美文 疯儿
- 上一篇:春节民间故事:它山堰_民间故事
- 下一篇:祸起翡翠玉镯_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