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理论看婚姻哲理故事
几个现象看人生
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启示之五是:我们不要漠视自己的家庭,婚外情是“好感——新鲜——崇拜——接受——刺激——败露——名声”的过程慢慢渐进的!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在婚姻中,家里和家外会让你无所适从,当自己真的要确定时间时,自己迷惑了!
猴子与表的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 “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 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这样的谬论放之于家庭婚姻,放之于赌博、放之于吸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一旦你背叛了家庭,情人不会就是配偶,还有下一个、N个,把自己置身于别人评价的坐标中,声败名裂;赌瘾越来越大、每天想到的就是把输的钱搬回来,既然输了,就已经明确说明你技不如人,将会越陷越深;赌瘾越来越大,相伴自己一生而等死!
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在婚姻中,你抱怨自己的不幸,说明你已经了解到婚姻这个木桶的真实——木桶有长板与短板,而自己只看见短板;而情人,你看见的又只是另一只木桶的长板。没有经历婚姻的洗礼,情人始终都在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在你的面前而让你沾沾自喜:他的一句暧昧的话让你心潮澎湃;他的一个电话让你以每秒五分钟的速度向他靠近;在他的陪餐下你无酒已醉而忘记自己的家在何方、自己的孩子怎样了甚至关机尽情和他相处相融!而忘记了自己的配偶每一天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打点日常生活的开支,你还对他充满怨恨。嫌弃他窝囊木纳没有本事!作为夫妻之间,你的作法别人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评价,但这样对待自己无辜的家和孩子,你在充满激情、得意地轻敲细打这个偷来的锣鼓,你还是人吗?
养鸡理论:
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钱人穿衣从的确凉变成了纯棉;买有虫洞的大白菜——没有农药污染;买鸡要求散养的——无饲料之忧!
变了,时代变了,所以家庭生活中,对于家庭生活你也渐渐采用了散养的方式:1、你不知道开支的帐,只知道家里饭菜不可口;2、你不知道每一个月的必须开支的帐号,也不知道在何处交费,要交多少。3、你提供自己孩子的生日等信息给情人购车落车牌号等等一系列情人的世界而恬不知耻;4、即使节日来临,你仍然得意于借口工作没有完成而在外和情人吃饭、娱乐而不知道回家陪伴家人,接到家人的电话时还很不情愿回家,甚至回来了也会不认识路,又走到其他地方去玩了。甚至就连孩子重要的节日也以自己很忙而推脱,可是在外和情人激情万丈,想尽办法在情人的圈子里表现自己的才能,似乎这个圈子缺少你就无法运转一样。孩子的开支,不情愿地以工作忙两张钱丢下“砰”就出门,家庭和孩子完全处于散养状态。对于经营家庭日常开支的人来说,是非常明白一个道理:大不过细算!日常生活之中,象我们生活的这种边、穷的地级市,100元人民币在最节约的人手里最多够两天的家庭开支,还不算孩子的小用钱!除非你甩出的是欧元或英磅!
其实,当你背叛家庭时,家人已经知道,可是你自己还认为他们都蒙在你偷来的锣鼓里。只是家人是在看你的脸皮到底有多少公分厚,看你是否能知道回头而已!你都会很聪明得意的玩婚外情而侮辱家人和孩子,难道你的配偶会傻到耳目失灵而不知道?
佛说:“因果终将轮回!”
心胸狭窄的人说:“你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心胸宽广的人说:“天黑,允许走错路!”
生物学家说:“你就向一条狗一样,不归家到处乱跑,当你发现上了狼的当的时候,你就自己舔食自己的伤口吧!”
哲学家说:“变了,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
化学家说:“为了自己家庭琐事吵闹是物理反应,你背叛家庭孩子已经是化学反应了,原来的物质已经不存在!”
你背叛家庭还得意地认为家人不知道而更加变本加厉,你是什么?你自己说呢?
推荐阅读:
·情感美文 我与银行漂亮的女同事上司
·情感美文 和睡在隔壁房的姐姐luan来
·情感美文 妇女受暴口述实录:闺蜜的
·情感美文 哪些卧室风水会导致夫妻情
·情感美文 女生脱内衣一件都 轻点疼
- 上一篇:论不合理机制——读《“老鹰捉小龟”》有感哲理故事
- 下一篇:换一种方式坚持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