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故乡――九勺

魂牵梦绕的故乡——九勺
作者:吴生圭
家乡是首诗,洋溢着淡淡的忧伤; 家乡是杯酒,让人魂牵梦绕; 家乡是块疤,说不清是伤是痛还是苦。
“九勺”这个名字的由来,听寨子里的老人家说是因为我们寨子建寨时由九个地方构成。分别是糖果、石家、白山、平然、白香、里榜等。整个九勺村呈带状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山岭上,零星的散落着几百户人家。因为整个村子独自坐落在一个山岭上,四周都有小溪与邻寨相隔,又因为几年前还没有通公路被邻寨戏称为“孤岛”。村里的女孩嫁不出去,寨子里的男孩讨不到外边的老婆。彦洞乡是贵州省13个极贫乡之一,九勺村又是乡里最边远的特困村,全村342户,1430余人,全是侗族,有25户特困户,14户无住房,人均不足0.7亩土地,粮食不足200斤,收入仅500元,生活极为艰辛。
家乡是首诗,洋溢着淡淡的忧伤。
在九勺村白山自然寨特困户张克明家3口人,2004年年底,70岁的张克明去世后,丢下两个40多岁的痴呆儿子,家中只有3个碗,一个烧得发黑的水壶,一条被子,生活全靠村邻亲戚接济。年仅16岁的吴就镇,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己与年近七旬的奶奶住在一起,相依为命。关于贫困,在九勺村里榜自然寨有一个沉重的话题。村名杨绍全三兄弟终身未娶,大哥绍来50多岁去世,二哥绍山60多岁去世,而今绍全已年逾50,连用来遮风挡雨的一间茅草也没有,现在寄居在堂兄杨绍江家中,贫穷剥夺了他们三兄弟对婚姻家庭的向往。
九勺的山有多高,路有多难,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
生长在黔东南恍若隔世般的大山皱褶里,生生息息的九勺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他们宁愿少吃一口饭,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受教育。明末有人考中秀才,在民国有黄埔军校毕业生苏肇梅,在近代有留美博士石京山。
家乡是块疤,说不清是伤是痛还是苦。
九勺村距离乡中学有11公里,不通公路。山路难走,通常要走两个多小时,要翻过两座大山,要经过一个邻寨。那些孩子们每个星期要走两次山路,还要带上一些生活用品。这些孩子小的才13岁,大的也就16岁。过早的独立使他们成熟了不少,但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学业。村里的留守儿童特别多,10户人家中就有9户人家的小孩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留下年迈的老人照看他们。都是一把屎一把泪拉扯长大,根本谈不上辅导孩子的学习,怎不令人痛惜。有人开玩笑说:“你们九勺人把三分之一的生命都花在了走山路上”。是啊!山路弯弯,弯弯山路。永远也走不完,大山挡去了我们的去路,大山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伤痛,没有任何美可言,而是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度。所以我们世世代代的九勺人都设法走出大山。九勺人心里的这份伤痛只有生长在这里的人才清楚。
里榜是离九勺村最偏远的一个自然寨,作家杨秀廷到过里榜写了一篇《那一处揪心的风景》。在那里上演《一个都不能少》的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胡玉梅。看到这篇文章以后我久久不能平静,2002年的春天,里榜教学点的代课老师不教书了。孩子们没了老师,这在寨里不知道是第几次了。由于贫困和偏远,公办老师不肯到里榜来,到这里来任教的老师也因待遇太低而来去匆匆。胡玉梅是里榜人,当时正在乡中学读初二,她周末回家得知寨子里的学校没有老师上课,她便向家长和寨子里的老人提出,让她来寨子教书。一个年方14岁,尚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女孩,就这样走回山寨,当上了乡村教师。当我们为胡玉梅的选择深感无奈和痛惜时,她的“义举”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赏。后来我听家乡的人说她已经离开家乡去了浙江打工,我们在为这些孩子们前途担忧的同时,也深感胡玉梅的无奈。
我们的力量太弱小,更何况她一个年方14岁的姑娘,稚嫩的肩膀怎么挑得起这么重的担子。
今年暑假,我放假回乡。正值村里边在忙烤烟草。我听说里榜自然寨也在烤烟草,又因为想去看看以前胡玉梅教书的那栋木楼,希望能找回一些美好的记忆。所以决定邀上几位朋友前往里榜看看。我们来到里榜,看到忙里忙外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据村里的一位老人说:“胡玉梅当年教书的那栋木楼已经拆掉了,现在已经有人家在地基上种了菜。”老人指给我们看,不远处在骄阳下,几株辣椒奄奄一息垂头丧气。“现在孩子们都到9华里外的九勺小学上学去了。”老人心情沉重地向我们说着。他们小的才6岁啊!就要离开父母,走这么远的山路,开始过着独立的生活。想到这里大家都很难过。求学生涯的艰辛,造成他们很多人都中途辍学,而选择到外面去打工。她们的美丽绽放在机器旁。上帝有时是不公平的,至少对这里的孩子不公平。他们如花的年龄应该还在学校吮吸着知识的乳汁,但是他们的处境却很寒酸,经常辍学在外面打工。正午的骄阳火辣辣的照射着,到处弥漫着草木的焦味。零星看到几个学生在烤房边忙上忙下。
我家也种了一亩烟草,我们放假回家时正好赶上烤烟。通常我们是早上6点整起床,到地里把烟叶采摘回来之后便挑到烤房边放好,中午再邀上亲戚朋友帮忙编烟。这个环节是个轻活但是比较费时。然后才拿去烤房里进行烘烤。白天晚上都要轮流生火烤烟,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烟叶烤好之后还要精心料理,分级包装,最后还要挑到距离寨子10公里外的乡政府去卖。原来烤烟这么麻烦,听母亲说:“这之前还要经过整土、起垄、移栽、施肥、打药等等一系列的劳作。”听到这里心里不觉咯噔了一下,觉得乡亲们真的不容易。既要照看小孩的饮食起居,又要烤烟草。而烤烟草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常常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劳作。在恶毒的太阳光下从泥土缝里挣出一点血汗钱。这孩些子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且还要帮老人们做些家务,通常都是忙里偷闲地看看书,写写作业。
从里榜回来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处被称为高寒地区的里榜自然寨,想到他们劳作的身影。那栋矮小歪斜的教学木楼也已经不存在了。想到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他们瘦小的身躯还在烤房边忙上忙下。一个人的内心贫瘠很可怕,一个群体内心的贫瘠更可怕。我想让他们走出大山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搬迁政策,那只能解决几户人家的处境。那么几十户?九勺的几百户人家呢?大一点来说一个民族呢?
我选择一个寂静的早上离开家乡,千万别惊扰了她。车窗外毛绒绒的狗尾草上滚动着晶莹的泪珠,乡村开始听到鸡鸣狗吠,一些老农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此刻家乡是如此的迷人!车子经过溪谷时,太阳开始隐现在遥远的东方。溪谷的浓雾在盘旋着上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渐渐散开。而小溪以她特有的性格潺潺的不知疲倦地向东流去。车上都是同寨的人,有老人,有小孩,更多的是中年人。他们或许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谋生,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暂时离开朝夕相处的故土。或许有些难过,此时无语。只有前边的司机在点着烟,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随着烟圈越来越渺茫,我们向远方驶去。
家乡是杯酒,让人魂牵梦绕。
在车上睡着了,梦里全是家乡的羊肠小道,满满的乡情。那么地清晰,把我的思绪塞得满满的。惊醒的时候,我忽然分不清自己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车里充足的冷气让我在那一刻觉得有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从身边滑过,我来不及抓住她。有温热的泪滴落在冰凉的手背。我知道,这一刻的虚幻也就如同那随风远去的故乡。
我是乡村堕落的灵魂。离开家乡,是我挣扎的姿态。我想找一个角落把他们忘掉。
但后来我发现我是忘不掉的,走远之后才记起回头?几许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转眼,我离开家乡陆陆续续已经近十年了。离开时的欢欣和急噪已经消失,外乡的风吹灭了我年少的热情也吹走了我青春的容颜。夜来幽梦忽还乡,还的是身体。心,七零八落的,我想这一生我是甩不掉家乡了,思念反而与日俱增。
走来走去,收获和失去,失去和追寻,追寻和放弃,放弃和等待........最终发现,我只是绕着家乡走了一个圈。
回归那个温馨安静的山寨,是如愿了吧!那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哗,甚至没有小镇的热闹。可以安静的坐在古树下的一角看时光从身边流过,留下一地斑驳的影子,然后慢慢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