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有尊严地求职

  文科生不选择与专业对口的职位,是兴趣使然,还是现实所迫?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的《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

  在很多文科生看来,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人网上就有一条状态被许多文科生转发:“上帝还是很公平的:学生阶段,文科男生好找女朋友;理科男生不好找。毕业了,文科学生工作难找,媳妇就跑了;理科学生工作找到了,媳妇也就有了……”

  毕业生供大于求,对口职位收入微薄,已成为摆在文科生面前不争的事实。在对同学的就业建议中,《报告》中的各个院系也纷纷写道,“对于希望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要在大学学习期间提早做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外语水平的提高,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丰富的资源,研修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并关注相关领域的实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岗位稀缺,可替代性高:“我们能做的谁都能做”

  复旦大学2007级中文系的孙晓(化名)目前正在求职,她主要瞄准两个方向:一是媒体,二是事业单位和国企,如国有银行等。全班90多人,读研的约占一半,剩下的都要找工作。“一般到大三上学期,大家开始迷茫,然后基本定下找工作或直研,找工作的人开始不断实习,直研的人开始继续修绩点和联系老师。找工作的也是要么外企,要么传媒,要么公务员,要么老师,都在艰难地找着。”

  “再高考一次我就考理科。”这是孙晓前不久看到班长改的msn状态。作为从理科转专业到中文系的学生,她自认和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对中文专业的热爱度很高,但还是选修了一个经济学的第二专业,为找工作做准备,毕竟中文专业对于找工作而言“太没有优势了”。

  在大三决定求职后,孙晓找了两份实习的工作:先在某大型门户网站做了一个月的行政助理,又在一家行政机关担任了4个月的办公室文秘,随后,就开始一心一意找工作了。到目前为止,她投了十多份简历,包括七八家国企、一家民企、一家媒体、五六家银行,基本都是石沉大海。“媒体一年只招几个人;而在公司,文科能去的职位多是办公室文秘的岗位,没有技术性,竞争者也多,得到面试机会自然就很难,所以就继续投着,没音讯着,目前在等银行,希望他们给我笔试的机会。”看着理科牛人们已有一些找到了工作,她心里有点着急。

  汪北辰(化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2008级硕士生,和他同专业一届的同学中,只有3个人选择继续读博。作为一名本科师范专业的学生,又读完了硕士,他虽然和班里打算找工作的另一些人一样,“仍处于混沌状态”,却很坚定地不想当老师。

  “现在硕士的出路很窄,去高校只能当辅导员,而且基本上只能是中西部;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范围小,需求也小,而如果去专科学校,就基本没有学术前途。”他所在的该专业处于全国顶尖水平,硕士生在2003年前,博士生在2005年前,有机会进入一流院校和科研能力强的单位,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更愿意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以上人员,毕业生去一本高校的工作几率几乎为零。“至于高中,上海的高中老师收入是不错的,但一般只签两年,而且对于非上海生源来说,不设门槛的学校也比较少。同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老师需求量很小,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看作是一种运气的比拼,因为学校一方并不是每年都需要进新人的。”汪北辰说。




  “我们除了做老师,一般只能考虑媒体、公司文职、政府部门,我们能做的那些工作没有不可替代性,谁都能做。只要外语好、人活泛,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平台,发展空间会很大,如果没有,就是废物。而且我们平时接触的人少,锻炼少,与经管类专业相比,打交道的能力也要弱一些。”但他也认为,打交道的能力好锻炼,但自己受过专业训练,拥有较深的思考广度和深度,这种思维模式反而不太好培养,可以发挥出“后劲”来。“但是,面对生存问题,又不得不去适应社会,后劲要发挥出来也得有前提。”

  “搜遍了国家公务员的网站,岗位几乎都是有专业限制的,我们只能报那些无专业限制的部门,再一看,这些岗位每个只招一个人,都有好几千人报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王一(化名)对记者说,“再看那些理工科和小语种的对口职位,报录比常常还不到十分之一,就觉得我们是没有专业的人。”

  不做研究是生活所迫:“至少要过十年没有尊严的生活”

  “我最想去的是财经类媒体或当公务员。”孙晓表示,中文系的对口职业是媒体、老师、公务员,但在上海,本科生毕业一般只能做初中或小学老师,高中老师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公务员招录则更多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今年“国考”只有15%%的岗位招录应届毕业生。她觉得“实在不行就工作两年再去,或者有机关单位招储备人才的,先去没编制地干两年。”

  在孙晓看来,班里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直研或考研。基本上比较活跃、叫得出名字的都直研了,但其中真正想做学问的并不多,“潜心学术的牛人”在十个以内,其中还包括好几个有家学渊源的。她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系里很多学生是外地的,研究生要落户上海比较容易;做老师的话,研究生可以去高中;研究生期间,还可以多考几个证,多实习,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机会;有的同学还比较迷茫,没想好以后干什么,就想用研究生阶段缓冲一下。这样一来,硕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为争取更多时间,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准备。

  “如果不是一直喜欢,喜欢到可以真的废寝忘食的话,做学术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汪北辰说,“男人要养家糊口呀,这是第一位的。当学术不能满足谋生的最低要求时,面对现实的需求,能选择的只能是不去选择。”在他所在的院系,教授做一个长达数年的项目,往往只能申请到一二十万元经费。

  《报告》显示,博士生求职的专业相关性较硕士生高,硕士生专业相关性较本科生高。王一认为,读到博士,要承受生活、学术的双重巨大压力,每个月的补贴在大城市根本无法维持生活,也不能像理工科学生一样读研时就能做项目赚钱,还得靠家里供养,读完以后,年龄大了,也没有太多可以改行的机会了。“对于家里困难的同学来说,博士毕业,却还只能得到一般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至少要过十年没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