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和郑三婆婆
祖母和郑三婆婆白兰华我们那个生产队,就两个院子,十多户人家,不足百人。小时候,两个院子的小伙伴常在一起耍,藏猫猫,摆姑姑宴,铲牛牛,跳房子,或是戽鱼,下河洗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下孩子的玩具很天然,一团泥巴,一截木块,几块橡皮都可以迷恋半天。家家户户的门槛,哪个小孩子没迈进去过。家家户户蒸的包子馒头,哪个小孩子没去讨过嘴。昨天的记忆似乎还没走远,我们就长大了。老的走了,父辈们大都奔六奔七了。每个院子都有一老,视作一宝。德高望重,众人敬仰。郑家院子的郑三婆婆高寿,快90岁了。我家祖母是我们院子的宝,比郑三婆婆要小几岁。郑三婆婆看着我祖母17岁嫁到本家,和祖父拜堂成亲。可是,祖母染疾先她而去。祖母去世那晚,我们特意去请在女儿家休养的郑三婆婆。她们是好姐妹,祖母的离开她不能缺席,祖母的丧事要按农村风俗下葬,能懂这风俗习惯的,我们生产队除了郑三婆婆别无她人。为啥我总说“我们”生产队,因为那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那里有生养我的父母双亲,还有众多的伯伯婶婶以及兄弟姐妹,我的血脉在那里流淌,我的基因与那里无法分割。喊郑家院子的长辈,都是某某baer,某某娘,和对自己的长辈称呼一样。队里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家家凑份子,好像一家人。祖母走了,郑三婆婆在灵堂里,静静地坐着。一身布衣,手工做的斜襟样式,洗得发白,连纽扣都扣得一丝不苟。一头白发两边齐分,耳后用发夹别着,简单整齐。她时不时看看香火以及桌下的油灯,时不时撇着嘴对祖母说话。没有眼泪,甚至没有悲戚,就那么静静地陪着祖母。我很感怀。从解放前走到新社会,经历了诸多动荡岁月和艰难困苦的老人,如今衣食无忧颐养天年,把什么都看得很淡,死亡就像天要下雨也要出太阳那般正常。他们那一辈的人吃苦受累积劳成疾,命都不长,好多长者翻过60岁就老了。像我爷爷,64岁就心有不甘地撒手而去。幺爷爷,58岁就早早魂归西天。我们家族里唯一活过80岁的,是祖母。郑三婆婆和我祖母经历相似,子女众多,丈夫早逝。祖父去世时,祖母才58岁,小姑刚刚出嫁。那时我16岁,在上学,已经懂事。祖父走的那天,是星期六。那时还没有双休日之说,都过了三四年才有大星期小星期的休假规定。我从学校回家拿东西,准备第二天班级组织的野炊活动。祖父已经卧床不起了。在二伯父堂屋改建成的卧室里,他呼吸紧促,上气不接下气。在家门前晾晒衣物的祖母说:“你阿公可能躲不过这劫了。”我突然感觉哀伤。以前跟着爸妈去赶过别人家的丧礼,在唢呐呜咽声中,在亲人痛哭声中,我所感到的悲伤虽也直接,但不痛不痒,毕竟与己无关。我本能地拒绝那粗粝、惨白的孝布,以及那捆在腰间打成结的麻绳。我害怕这些悲伤的物件与己相连。我奔跑到祖父屋里,摇着他干枯的手,一个劲儿喊他,他的眼珠似乎无力转动,嘴唇一翕一合,没有声音。我剥开桔瓣喂他,他艰难吞咽,只那么一瓣,就唇齿紧闭。随后,就阖上眼帘,气喘声越来越弱,最后,没了声息。祖父就这样走了。今生,给了我一个最大的安慰,我喂过他一瓣桔子。我看着他离开。我们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上。祖父常年支气管炎,后来成了肺气肿。最后,可能如父亲所说恶化成肺癌,只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有细查。想不到肺气肿成了家族老人绕不开的症结。祖母也患肺气肿,肺部有肿瘤,没有活检。祖母年岁大,保守治疗。祖母79岁那年,父亲他们八兄妹为她买了农村社保。也许,祖母做梦也想不到,晚年了,还能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份“工资”,虽然不多,但她知足。尽管晚年疾病缠身,但有农合医疗保险,祖母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祖母自己种地,自己照顾衣食,80高龄,还能挑水种菜,自给自足。但是祖母不经老。没老得那么经久而绵长。83岁,生命就到了终点。晚年,她和农村大多数老人一样,内心是孤独寂寞的,越老越是。在农村,特别是高寿老人,子女要务工做活,要照顾孙辈。子女考虑更多的是老人的病痛老人的冷暖,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心需要。我想,时间允许,他们会陪母亲聊天,散步,为母亲做顿饭,一起慢慢品尝。孀居的祖母,有时连个说话的伴儿也没有。祖母和郑三婆婆以及村里的其她老人常常东家坐坐,西家聊聊。她们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庭院路旁,显得冷清,寂寥。时间缓慢,她们打发得很艰难。她们常常对着庄稼出神,望着夕阳发呆。很久不说一句话,眼神空洞,迷离。祖母走后,郑三婆婆像掉了魂儿似的。郑三婆婆也孀居三四十年了。郑三爷爷我还记得。高大魁梧,黝黑面孔,木讷少言,典型的庄稼汉。他小女儿照了相,跑乡的摄影师来送照片,问路问到我们院子里。我带他去找人。郑三爷爷坐在院门口的塘秧边上,肚子挺得老高,有气无力地接过照片,然后回家拿钱,走路都有些摇摆。听大人说,他患肝硬化,晚期,没得救了。心想,壮实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咋就得这怪病,要死人的,真可怕。有天放晚学,郑家院子响起哀乐,曲折低回,游走四野。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死亡,不晓得它长啥样子,只知道一个人从此就不在了。郑三婆婆开始在两个儿子家里转起吃零工。媳妇对她不好。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家人到底对她好不好,听大人说很惨,常常饭都吃不饱。她要奋起反抗。采取的举动就是“游村”骚子女的皮。郑三婆婆左手拿秤盘,右手拿擀面杖,边敲边哭诉。她的声音尖细犀利,在空旷的田野里乱窜,一头灰白的头发在秋风中乱舞。我们小伙伴跟在后头,随着她沿着村道走上一圈。破天荒地没有嬉闹,没有追赶,默默地陪着老人伤心。行人站在路边,神色黯然,不说话,只是摇头。困窘的日子,郑三婆婆的眼泪肆意长流。其实,祖母也使用过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招。那年,不知是家里谁招惹她了,她无处发泄郁闷,跑到院子后面的大河要去跳水。好多人去看去劝了。我跑在前面,一个劲儿地想拉住她。最终,在滔滔河流边好心人筑起人墙,阻止了祖母的莽撞行为。祖母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闷不出声,拒绝进食。儿女都去劝她,求她,低三下四说好话,自我批评做子女的种种不是。于此,我领略到祖母的泼辣、干练和威严。倘若不这样,她咋管好她的8个孩子呢?从此,家里人再也不敢对祖母出言不逊,凡事都得顺着她的心思。我不知道她俩是不是商量好的。总之,她们的抗议很奏效,毕竟家丑怎么可以外扬呢?长大了的我曾笑说三婆婆咋出此损招,她捂住没牙的嘴,摇头叹息。是苦日子逼她这样子做的啊!如今,为了出行方便,老院子的人好多都搬到村道边去集中居住了。老院子,已名存实亡。我家四合院的格局,已荡然无存。上世纪70年代末,祖父率他的儿子们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半妆台穿斗式中式房子,麦草覆顶,四四方方,首尾闭合。以祖父堂屋所在方为正房,堂屋对面为龙门,龙门正对着门口的道路,很开阔,一眼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四合院有四只角,称为磨角,空间很大,一般做了厨房,煮饭就餐的地方,很有烟火气,小孩子很留恋。祖父母和未成家的四爸幺爸坐正房,左右两边为我家和二爸家,三爸家在龙门两侧。如果把龙门关起来,就自成一个世界,像古时候的城堡,外人无法入侵。那时,我就想,为啥不给龙门装扇大门,晚上一关,家家放心。养鸡养猪的附属房子建在四合院后面,相对独立,每家都有两间,从厨房的后门即可到达。我家的四合院保存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彻底失去原样。孩子一天天长大,屋子一天天变小。家家户户在四合院的外围修建了楼房,四合院空了,塌了。现在,痕迹都还得仔细辨认。很怀念在院坝里游戏嬉耍的童年。人与人的心很近,人与人的情很真。我们在院坝里学骑自行车,一圈又一圈,摔倒了又爬起来,不觉得疼。我们在院坝里滚铁环,一圈又一圈,叮铃铃的声音像音乐,令时光美妙。院坝是小孩子玩耍的天堂。可如今到哪儿去寻?郑三婆婆在小儿子家住,出门几步路就到了村上的水泥路边。路两边的绿化带里,有桃树,一到春天万紫千红。三婆婆家门前的花园里,夏天很是热闹。一丛丛一簇簇的状元红开了,粉的白的红的,如团团祥云,氤氲环绕。还有大朵大朵红艳艳的鸡冠花,朴实憨厚,笨拙可爱。如果说,状元红是名温婉脱俗的少女,鸡冠花就好像她的守护神,忠实地陪伴在其左右。这些花都是三婆婆自己种的。年轻栽刺,老了种花。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呢?郑三婆婆坐在花丛边,穿针引线,还不戴老花镜。作者:白兰华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学院路西段28号邮编:610500邮箱:[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情感美文 我与银行漂亮的女同事上司
·情感美文 女生脱内衣一件都 轻点疼
·情感美文 哪些卧室风水会导致夫妻情
·情感美文 和睡在隔壁房的姐姐luan来
·情感美文 妇女受暴口述实录:闺蜜的
推荐阅读:
·情感美文 我与银行漂亮的女同事上司
·情感美文 女生脱内衣一件都 轻点疼
·情感美文 哪些卧室风水会导致夫妻情
·情感美文 和睡在隔壁房的姐姐luan来
·情感美文 妇女受暴口述实录:闺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