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新年

  孩提时代,天天期盼新年赶快到来,家乡有句俗语:“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一进入腊月,便天天计算着日子,还有29天,28天......15天......恨不得晚上一觉醒来,新年就到了。大人们忙着提前办年货。开豆腐坊的张大爷便忙活起来,从早到晚的干起来,帮别人做豆腐,还磨糯米粉。杀猪的李大叔也是起早贪黑的,东家到西家“杀年猪”。学校一般都在农历腊月的十五六开始放寒假,大人们带着孩子去祖宗坟前烧纸,也好阴间的人们置办年货。赶集的人们,几乎每天一趟,买红纸,买鞭炮,买蜡烛,给孩子买新衣服,还买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今天三个一群,明天五个一伙,成群结伴的去逛街,其实口袋根本就没几个钱,偶尔还带上两只鸡三斤绿豆去卖。集镇上人头攒动,三角钱一斤的粉丝,邻家的李嫂子硬是只给两角八分半.
  
  
  倒计时数到7的时候,那天是腊月23,叫“小年”,我们那里称作”过祭灶”,要在灶台上贴上一张祭灶的纸符,画着一个菩萨模样的神,可能就是灶神,中间有一行字:东厨司命九灵皇帝灶君之神位;两边还写上一句对联:上天做好事,下界保平安。晚上就开始放鞭炮,晚餐就有肉了。吃过晚饭,一群孩子在一起,大吼小叫的,唱着一首不知传了多少年的歌谣:
  二十三,过祭灶,
  老头子望着老太婆笑,
  老太婆问老头子:
  老头子,你笑什么
  老头子说:
  过年了,有肉吃......
  我们仍然不停地计算着过年的时间,5天4天3天2......终于到了大年三十。
  母亲早早起来,架起了柴火,满满一锅的肉在"嘟嘟"的翻腾着,满厨房的热气,四溢飘香,让我时不时的咽下口水。哥哥忙着写对联,姐姐剪春花,一下就把家中贴的“满堂红”。父亲也开始抽上带烟嘴的香烟,把房前屋后打扫的干干净净,再把家中的水缸挑满(三天年是不去外面跳水的)我曾偷偷溜到厨房,拽上一个鸡腿,终于可以彻底解一下馋了。下午从三点钟开始,村庄的鞭炮陆续的响起,虽然天没黑,年夜饭就开始了,也就预示着进入了除夕夜。
  年夜饭是一年最丰盛的晚餐,鸡鱼肉蛋应有尽有。我的故乡年夜饭是没有饺子的,一般都要炒糯米粉做成的“圆子",又香又甜,非常好吃,预示着合家团圆了,还有一碗不太好吃的菜---粉丝---年夜饭是必定要有的,大人们总要吃上一些,寓意来年有钱了。因为古代人铜钱使用绳子串起来的,粉丝予以”钱串“。吃年夜饭好像也有些讲究,至少不准说不吉利的话。
  记得某一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啃着鸡腿,嘴角边流着油,那鲜香的味道着实可口,曾感慨地说:“一年四季天天都有这么多肉吃该多好。”不知是否就是不吉利的语言呢?却被父亲批评了一句:“赶快吃,不许说话.”想想也很搞笑,没想到小时候的期盼,今天却成了现实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被鞭炮声吵醒,起床换上过年新衣服,吃过水饺,拿着方便袋,便开始拜年了。几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家不错过的拜年,邻家大娘拿出小糖,我们便打开方便袋,装上就走,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又赶往下一家了。简直就像平时进村讨饭的乞丐。还有些爱热闹的长辈,要求我们孩子磕头,那我们当然愿意了,双腿一跪,连磕三个,对孩子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却能得到至少一块钱的奖赏.这一块钱,对孩子来说,那是不小的收入,铅笔能买十几根。
  初一之后,开始走亲戚了,往长辈的亲戚家,总要带上几包红糖,红糖不是像现在的方便袋包装,是用旧报纸包的,鼓鼓的,外面用绳子系上的,还塞上一红纸条,确实很好看。孩子跟着大人,到外婆家,舅舅家,远方的姑妈家,表叔家,差不多能认识的亲戚家统统走一遍。
  过了十五,正月十六是开学的日子,上学了。对孩子来说,这差不多就预示着过年结束了。但大人们的年还没结束,仍然是东家走到西家,我们那里称作”往年酒”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不觉走过了30年,当年的孩子如今有了孩子。新年的含义也在不停的变化着。
  村头的打谷场上,聚集了一群人,张大妈正翘首企盼,儿子要回来了。张大妈儿子在上海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张大妈今年不知打了多少电话,一定要儿子回来过年,说自己都七十多岁了,还不知能活几年,说不定那天就走了,想和儿子孙子一起再过个春节。儿子因为没车,一直感觉回来有些丢脸,省吃俭用,今年终于凑足了买车钱,一家人坐着新车,浩浩荡荡,从上海赶了回来。张大妈兴高采烈,看到儿子,激动地眼泪都流出来了,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过年了,俺图的就是一个团聚”。
  村庄的轿车一天天多了起来,一群从外面回来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中华香烟燃气的烟雾袅袅升起。张大妈儿子说他新买的奥迪,性能不错,高速公路上飚起来,一般车都能超过;张大爷的孙子说自己的广本车,都四年了,没修过,质量不错;只有在外面卖小吃的李大军一言不吭,自己的奇瑞QQ,才四五万元买的,不值一提。
  腊月29日30日两天,村庄回来的人更多了,工厂放假了。通往村庄的道路络则不已,川流不息。一群群打工的人们背着大包小包焦急的赶回。杨大龙牵着新认识不久女朋友,一路摇着晃着走来,洋洋得意,真有种凯旋归来的王子的神气。只有王伟和老婆兰兰一脸的疲惫,王伟见着接她的娘就满腹牢骚地说:“站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车上都是人,水泄不通,上厕所都去不了,差点就淋了裤子,你说这过年图个啥,真是花钱买罪受!”
  兴奋的张大妈,这几天忙得团团乱转,杀了几只家里养的老母鸡,宰了鸭,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都拿了出来。除夕夜,她做了满满一大桌的菜,还炖了一只整鸡,三代人一大家庭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孙子们尤其喜欢吃“圆子”,甜甜的,一碗圆子吃完了,也吃饱了。儿媳妇也就吃些青菜,吃多了怕长胖,儿子喝了半碗鸡汤,啃了一对鸡爪,忙了几天准备的一大桌菜,竟没有少多少。尤其那只白炖的老母鸡,也就少了膀尖和鸡爪。张大妈有些不高兴了,忙着给大家夹菜,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得让大家多吃些,儿子说:“别夹了,家里人谁想吃谁不知道夹?饱了,这些大鱼大肉,这过年的当儿,谁还吃得下?”
  年夜饭就这样匆匆吃完了。一家人又围坐在电视边,看春晚。儿子和媳妇都掏出了手机,拿在手里,摇呀摇,只听见“哗哗哗......”的声音,张大妈眼睛都看迷了,这手机竟摇一摇就能发出声音?张大妈问儿子,摇这手机干嘛。儿子告诉他,摇手机能中红包。张大妈这才突然想起压岁钱还没给。她走进里屋,从床头找到一个发黄的小手帕,里面裹着一沓钞票,这些钱都是每月60元的农村老年养老钱,攒了2年余下的。孙子孙女一人五百,儿媳妇200,儿子自己生的,就不给了,媳妇硬是不让给,张大妈硬是塞进了他们的口袋。
  大年初一是一年最热闹的日子,一大早,张大妈就坐在家里,等着拜年的人群。一群孩子蜂拥而至,一人一把糖,装进袋子就走了。又来了一群人,表侄带着爱人和孩子来了,张大妈赶忙招呼,拿烟倒茶安排大家坐下。表侄家的孩子才两三岁,牙牙学语,拿了些糖给他,他摇摇头,不要。又拿了一个大苹果给他,还是摇摇头。孙子来拜年,自然要讨个红包,张大妈的儿媳妇就递给孩子一张红红一百的钞票,这次他没再摇头,竟伸出小手,拿着了,还咿咿呀呀不太清楚的说了声“谢谢".孩子的举动弄得满堂大笑,众人都赞叹这孩子聪明。
  张大妈儿子两年都没回家了,全村的老少人们都借着大年初一过来聚聚,整个上午,张大妈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张大妈儿子感动极了,深切感觉到还是家乡人们亲,中华烟一遍遍的散,红包不时的掏......中午,人群散了,张大妈的儿媳妇盘算一下,隔壁堂侄家新娶的媳妇给了200,隔壁大婶家新添的孙子给了100.老孙家新上大学的儿子来给了200......总共花了2000多元,中华烟散了一条,糖果10斤一袋散了2袋......
  大年初二,张大妈儿子带着老婆孩子,轿车后备箱塞了满满一大堆的礼品去岳父家拜年了,顺便去了叔丈人家,大舅哥小舅哥家,从上海回来的人总不能让人感觉小气吧,老人带上丰厚的礼品,小孩给些红包。大年初三又去给舅舅家拜年,大舅喜欢喝酒买了一箱口子窖,二舅喜欢抽烟买了两条金皖烟,还有三舅,大姨家,都送了礼.
  大年初四了,张大妈要让儿子去趟姑妈家,说姑妈从小是如何疼爱他的。张大妈儿子却有些为难了,说回来装了一万多元现金,就这短短几天就快没了,至少还要余点加油钱吧.去看姑妈也是应该的,可四五个表哥,走一圈又要1000多元,还是下次回来再去看姑妈吧.
  大年初五一大早,张大妈儿子开车就走了.
  村庄的轿车也渐渐少了,大年初六,一群群人们又背上沉沉的行囊踏上回城的路上,明天就要正式上班了,只有老王家的女儿春燕被父母囚禁在家里,等着说媒人安排相亲的日子.
  张大妈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张大妈感叹着:过年咋就这么快就过去呢?和孙子没呆几天就分开了,要想看到孙子只有等下一年了。张大妈心里老是嘀咕着.
  不知道张大妈的儿子下一年还是否回来?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阅读:
·情感美文 美少妇和公公的乱伦故事
·情感美文 男人性能力不持久女人哭死
·情感美文 女孩子最容易生气的N个场
·情感美文 丑女也浪漫,我爱上了眼镜
·情感美文 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