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面对“我”的孤独
不
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
因为。孤独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泰戈尔—
我读过的书中,有一本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著的《孤独》。
安东尼医生在书中颂扬,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们所乐于探究和描述。
看之前,还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欣慰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仅没有斧正,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灵治疗作用。
以我的心灵体悟,孤独,是灵魂上找不到知己,宁可自己呆着;寂寞,是生活中没人理,只好自己呆着。两者相比,高下立判。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木讷如我,偶然也会觉得,冷清久了想热闹,热闹久了想冷清,这都是人之常情。只有热闹,容易流于肤浅;只有冷清,容易养成孤僻。而孤僻恰恰不是孤独,正如热闹不是友谊。人的深刻需要孤独,正如人的快乐需要友情。
人的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大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于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但话得两说,有一类思想的天才,不在以上遗憾之内。例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等,都或多或少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专注于意义和真理的寻求。再有,卢梭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文字中表明:“唯独在那些孤独思考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合的我,我才既无烦忧又无羁束。”更有,歌德从三十八时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夕八十二岁时才完成。他说:“我孤独一生只为完成《浮士德》。”显然,这份存在的孤独,绝非偶然。
“我”的存在,是人类一个自明的事实,而需要加以探明的是“我”的形而上的孤独,于是就有了泰戈尔的诗句:“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孤独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同时,我又听见佛陀教诲说:“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只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连“我”都不存在,又何来“我”的孤独?
正当我为“孤独存在于我还是无我之间”苦思的时候,听见母亲在厨房里问:“谁泡得茶忘啦?”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
标签: 孤独
- 上一篇:走、搭车去川西(走川西自驾攻略)
- 下一篇:【原创】妈妈说(的是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