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童年
童
年到成年的过程,是对童真的改进,以适应成年后的生活,而不是对童真的舍弃,童年时形成的很多情感,值得一生拥有。
有些成年人,追求成熟,耻笑童真,觉得性格带有童真的成年人,就是幼稚的傻人,可是现实中,很多人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是智商逐渐提高,而情商逐渐降低的过程。从广度上讲,童年时,富有情感,情感广泛,常去思考和发现情感,容易引发情感,而成年时,情感的数量和范围明显缩小,不常去思考情感因素,而常去思考非情感因素(例如:为人处事的逻辑、规则、技巧),生活在美好中,却不容易引发情感。从深度上讲,童年时,深情,情感强烈,容易兴奋、欢快、活跃,而成年时,情感冷漠、麻木了。所以,童年时有很多情感,值得一辈子保留,根本就不该舍弃。
有些人童年时具有的却是一些成年人的情感,例如:精于修炼为人处事的逻辑、规则、技巧,心眼多,勾心斗角,油滑,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有过真正的童年,真正的童年是上帝恩赐于美好、单纯的人的人生大礼。
下面详述童年时的典型情感(也是值得一生保留的情感):
第一,童年刚来到世上没多久,潜意识里和出生前什么都没有的状况做对比,所以觉得生活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方面,所以很多成年人觉得乏味的、冷漠面对的事情,小孩子却觉得很有趣、很兴奋。而长大以后,潜意识里和很有钱、很有权的人做对比,就觉得自己不幸福了。活着就是幸福的。能作为一个生命体,活在这个人工创造的环境中,体会人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所以,要易于满足平凡的生活和基本的尊严,事实上,平凡的生活和基本的尊严就能满足幸福所需,富贵的生活对幸福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
第二,负面影响少,安心、轻松。 负面影响: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会减弱正面情感(例如:安心、轻松、快乐),成年以后,生活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增加,并在心中积累起来,所以正面情感就被减弱了。要通过心理调节(例如:坚守正面情感,对没有造成实质损害的负面影响要能看得开、放得下),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减少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负面影响对正面情感的侵蚀。 安心:安心就是安全感:第一,身体健康。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法律,遵守为人处世的规则和潜规则。第三,成年以后所需的安全感:收入和福利,住房和环境(方便、舒适、美观、干净)。 轻松:安心是轻松的基础。轻松是精神负担小,精神压力小,扰心的事少。轻松不代表懒散,而是在勤劳生活的基础上,心理上的轻松,不是指体力上的轻松。
第三,美好、温馨、和谐的生活。 美好、温馨、和谐都建立在安心(安全感)的基础上,是更高级别的发展。 温馨强调与寒冷相对的美好的温暖。和谐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少,事物之间融洽相处。
第四,人的思维分为情感因素和非情感因素(不属于情感的因素,例如:为人处事的逻辑、规则、技巧),情感因素又分为生活情感和非生活情感(非生活情感虽然和生活相关,但是不是生活的本身。例如: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思维中,情感因素的比例高,而非情感因素的比例低。情感因素中,生活情感的比例高,而非生活情感的比例低。也就是说尽量多用生活情感来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尽量少用非情感因素和情感因素中的非生活情感。 从一个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和非情感因素的比例:情感因素的比例低,而非情感因素的比例高的人,对生活中情感的感受力弱,而对生活逻辑、规则、技巧的感受力强,大多数时候,聊天是在谈论为人处事的逻辑、规则、技巧。相反的,情感因素的比例高,而非情感因素的比例低的人,对生活中情感的感受力强,大多数时候,聊天是在抒发情感,谈论的是情感,而不是生活中的逻辑、规则、技巧。 情感因素(生活情感)的比例高,而非情感因素的比例低,所以不精通为人处事的逻辑、规则、技巧,但是为人处事上不能有低级错误。
第五,尽量的顺着自己的真实情感(指正确的情感),情感自然,内心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表里如一。 有些人的情感和行为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适应环境和获得发展,从而刻意规划出来的(甚至是装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保持真实的自己(尤其是童真的自己),是以适当降低环境适应力为代价。
第六,情感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富有情感,情感广泛,常去思考和发现情感,容易引发情感。 深度:深情,情感强烈,容易兴奋、欢快、活跃。
第七,简单。 简单是童年最显而易见的特点。 该简单的方面就简单,不要把该简单的方面搞复杂。生活中复杂的方面多了,非情感因素的约束就多了,而且精神负担也重了。
标签: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