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带夕阳归(鸦背夕阳红)
《古文观止》中的《陈情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作者李密因不愿在晋武帝手下为官,借口祖母年迈力衰需要他侍奉晨昏,请求辞去官职,其中有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鸟即乌鸦,俗称孝鸟。在老乌鸦年老飞不动时,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以后人们用典时,以乌私两字代乌鸟私情,表达奉养老人的意思。
乌鸦在我国常被人误解,民俗中以鸦噪为不祥之兆,所谓乌鸦叫,灾祸到,其实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在最早的典籍中,乌鸦只是称作乌。乌是象形字,乌和鸟只是一点之差,这一点就是眼睛。因乌鸦一身漆黑,眼睛自然无法分辨出来,所以乌头上没有这一点。之所以将它称为乌,《说文》引孔子的话说:乌,吁呼也。也就是因它的叫声定名的。后来乌变成乌鸦,仍是摹声之故,因它的叫声舒缓自如,呀呀不停。
乌鸦喜欢群居,它还有个特性,就是哑哑噪夕晖,争宿不争飞(高启《归鸦》),一到黄昏,便群飞投宿,一片噪声。这种情景古诗中多有描绘:鸦带夕阳归(储嗣宗《秋墅》);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古木荒烟集暮鸦(元好问《昆阳》)。在集宿之处,乌鸦往往盘旋飞翔,久久难定,特别是在星月齐辉的夜晚。故曹操在《短歌行》中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也说月落乌啼霜满天。
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垃圾堆中腐臭的动物肉及溃烂的果品,因此古时候祭神的庙宇和荒草萋萋的坟山,那些遗留的供品便是乌鸦的美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鲁迅《无题》)。乌鸦的这种饮食习惯,有利于清除恶臭,净化环境。但因它的一身墨黑,不很悦耳的叫声,以及活动的空间,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南方人,认为乌见异则噪(陆佃《埤雅》)。
民间俗语中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并不全对,鸦科中的白颈乌鸦,颈部有宽大的白色领环,衬着全身黑色,十分醒目。八大山人朱耷画的乌鸦即是这种白颈乌鸦。李苦禅曾作《乌爪图》,题款曰八大山人写乌爪图,吾亦写之。八十三叟苦禅。他画的乌鸦,以净水调浓墨,大点积墨从背部起笔,顺势画翅、尾,再添头、腹,最后补腿爪,但颈部留出些许空白。
齐白石画乌鸦,多取远景,或飞或栖,成群结队,只是一个个的长弧形的墨点,有头有身有翅有尾,不点眼亦不画腿爪,却非常传神,衬着夕光暮色,似闻鼓噪之声。他的题款或自拟诗句: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古树看鸦归。或以转录唐人诗句寄意抒怀:为政清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
摘自金城出版社《煮文嚼画》
典故链接: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埠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聂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