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应该只是追求“内圣”
我
之所以把这篇文章删了又发上来,是因为我写的大多文章都过于反动;本来打算发在博客上,一来懒得经营,一些东西还是不能宣扬的好。我常常写东西,大多是笔记,鉴于内容基本没什么人能看得懂,大多数是用笔写在笔记本上给自己看,激励或者仅是记录云云。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内心富有,就算生活过的很贫穷,你也会很幸福;相反,要是你内心很贫穷,你就算家财万贯,你也会过的不快乐”。
这句话原本一点没错,也许是听的大部分是贫穷的人的原因,久而久之,这句话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安慰穷人和穷人自我安慰的佳句——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一点:这句话只强调“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然而由于对比的原因,常常给那些不假思索的人认为,穷人与快乐更加接近,富人总是痛苦不堪的。
然而,富人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因为,幸福的富人和穷人一样通过了贪念的考验。
然而富人由于金钱的关系,他往往能为别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幸福做更多的事情。显然,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太适合老庄“避世无为”的生活理念,自己内心安宁,逍遥自在,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我21岁那年(半年前),我父亲给我阐释了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当然,我父亲原话不是这样的,那时我们在讨论关于个人生存的问题。
“人们的努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人之所以为人,在这个社会上一定要有能力生存下去,如果还有余力就照顾自己的家人;如果还有能力,就恩泽一方百姓;如果还有余力,就造福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
如果人的奋斗目标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阶段,那么学习就是在修身的阶段。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智慧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顿悟了都有他的用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心博大的人往往能让自己幸福,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子的处境。
话虽如此,然而只为了贫穷时候有个完美的内心而修行,我是不敢苟同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娱自乐,更不能肆无忌惮的贫穷,那样子都略显得自私了些。
因为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份生而为人的“责任”。
我现在二十一岁半,在读大学三年级,一个创业者。
就我现在收入来说,应该已经赶上毕业五年的师兄师姐了,但是我毕业了,很可能不能直接走创业这条路,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如果我不能说服我的父母,我就会选择那条让他们安心的路去走,好好找一份工作,直到他们理解我创业为止。
“百善孝为先”,这不是一句话,这是一份责任。
作为子女,你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顾你父母的感受去追求你的梦想,让父母承受舆论压力、心理负担(你可以不顾世俗的看法,但是父母你不得不在乎,哪怕他们的观点和世俗一样)。
我想,我们所承受的各种各样的责任当中,都不允许我们做一个悠然自得的穷人。往往很多人也是到了自己追求财富地位未果的情况下,才转而追求“内心圣贤”之道。
我觉得这样的人至少错了两点:第一,他是在事后才追求内强大的,往往给人一种自我安慰的嫌疑;第二,只追求内圣而不求外王的修行,往往只是“穷则独善其身”,搞不好还要连累别人。
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年轻人是不应该做的。
“内圣外王”即是内外兼修。
内心的强大,思维觉悟的提高,不仅仅是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幸福和达到内心的平静,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世界有千万种思想,有各种各样的信仰。
我们且不说这个社会上存在的思想是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过时,盛行千年的儒家思想也有被人批判为“腐儒”的时候。之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应该是大家都愿意选择和相信能把自己变得更好的东西。当然,其中也有许多是因为教育或者思想的传达不便导致的被动接受。就像宗教信仰早已被科学定义为虚假,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那是因为人本身愿意相信那些能使自己变得优秀的教义,哪怕只是简单的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学习和修行,就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好,当然,朝着自己信仰的方向。
就像一个人会思考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我觉得,不是胡子,也不是年龄。而是一种“自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他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内心感觉的人。我曾经模仿王阳明的“吾心即天理”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没有用的东西,就是没有用”。看上去我像是个棱角分明内心偏激的人,可事实上,我有以下两点解释:
第一,我们行为做事,往往依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做,时常也受到潜意识的左右。那么修心,就是为了指挥自己去做事情。在自己的世界里,主观即使客观。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事情自然就是没有用,至少自己不会用。
其次,这世界本无条条框框,不论我们相信什么样子的学说,总是会略显局限性.唯有相信自己的内心,知与行的合一,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才能随机应变,一切看上去都是理所当然,行云流水。
写到这里,我有些激动了。除了偶尔与人交谈会小部分谈及到自己的思想,我从来都没有系统的诠释过。
人出生之时,是尽善尽美的。因为他是一种“无”,像老庄所说,“无”是不能被打败的,那是一种旷世的逍遥。
但是“无”也是不能打败别人的,而我们生活中,时常需要有所建树。
所以,我们闯荡。
生活中许多东西让我们被动的接受了许多不好的东西,我们由无比的纯净变为浑浊,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感悟生活,感悟别人的思想。
就像读一本书,也许你不需要去背诵,亦不需要去记住,哪怕是你不熟悉的文字。你需要去顿悟,去思考,修补我们内心的浑浊,达到另外一个无比光明的“无”。
此时的“无”,是知行合一的“无”,是无比强大的“无”,如大海博大而不因沉石而起惊涛骇浪的“无”。
忽而想,也许在我知天命之年,回顾我一生的奋斗,应该是此心光明无比,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