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故事(《故事》诗歌)
故事是可以讲述的,诗也是一样,只不过诗与故事的方式是不同的。许多故事流传于民间而且能够经受千年的传承,不断与所处的时代磨合,蜕变,升华。它在每个时代的意义都不一样,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很羡慕这些故事,即使人们说不出它的出处也不知道它的作者,但是受这些故事的影响,如在夜晚里的灯火,总会给人一种前进的力量。
许多诗歌也是如此,能够传送千年,如“关关雎鸠”等等。诗本身也是在讲述故事,而且故事讲述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含蓄,这与中国人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有关系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是灿烂的文化,可以与世界任何时期的文化向媲美,诗歌里的故事也是如歌如泣,存在于时间之海却又超脱于时间之外。
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成为诗歌,即使存在于“史前”的故事,后人最多用诗歌记录了关于故事的一些细枝末节,而没有完整地记录。像《牛郎织女》的传说,后续有许多关于故事的诗歌,但不是故事起始、发展、高潮、结局,而是以此故事讲述另一个故事。或许这是“传承”的一种方式,人类的进程中故事都是反复出现的,而且大都雷同。在这种层面上,诗与故事是矛盾统一的,但是与故事比较起来诗歌显得脆弱。
或许因为故事是口头文学,它不需要用文字记录,就能够传承,而且经过更多人的思想注入和重新加工,故事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更有利于传播。而诗歌则相对来讲要“呆板”许多,它一旦形成就不会有改动,甚至连一个词和字都不能改动。这种条件的限制,使诗歌记录的故事承载的内容反而有限。
当创作《蒲伋诗境》许多诗歌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考虑因素:“诗歌里的故事与口头文学里的故事终究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所针对的受众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社会等级制度极其严格的古代中国,即使像白居易这种‘每次作诗的时候就让一群老妇人听得懂’它的受众也不会是‘这一群老妇人’,受众不同决定了它的内容和传播性。当然能够流传至今的无论诗歌还是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但是就诗歌本身来讲,它的故事是讲给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听的,所以更多的是‘风花雪月’和‘爱恨情仇’,有一些是针对政治格局的,于是就有了‘忧国忧民’和‘沙场醉卧’等等。这些在那个时候里普通百姓是比较远的,所以离他们更近的故事就流传下来。”
当然,诗歌与故事(有些故事至今没有被统一整理,还保留“口头文学”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与当下互联网、媒体等传播手段又有些格格不入,不利于传播)最终都被收录下来,成为当下我们阅读和研究的重要资料。而当下的资讯过于庞大,反而使诗歌与故事的传播(受众)受到限制,所以无论如何,作品的生命在于传播。中国的文学尤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包含含蓄和张扬,如何能够将中国文学发扬光大,就是要让含蓄的一面变成包容和包罗,让张扬的一面变成冲锋陷阵的武器。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没有错,所以我们想要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世界,如论从音乐、艺术、电影、诗歌、故事等等各种途径叩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真正了解,传承了千年的故事和诗歌,以及这些故事里包含的哲学与美。(蒲伋:中国诗歌学会和)
- 上一篇:幕无艳
- 下一篇:被贱卖的人生(克服不了人性的贱,则人生就贱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