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闪烁竟夜梦(星星闪闪烁烁)

树洞 在黑夜闪烁的星星


class='image'>

在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上大学时,我曾经在神经科学的书中读到过英国哲学家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的那么一句话:“没有人会因为其学问而成为智者,因为人的学问能够通过勤奋学习得来,而人的机智与智慧却完全依赖于他的天赋”。他似乎想说:成为智者的人都是天才。那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好像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按照常人的理解,天才似乎就是一群具有异常魔力的神赋者,他们思路独特、才智超群,往往又行为异常、怪僻癲狂,正应了德语里的那句谚语:天才和疯狂往往靠得很近。
有一次,我无意中走过了神经内科系图书馆时,发现了一张学术报告的公告,演讲者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报告的题目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
++给文森特·梵高再作一次诊断+++
+——精神分裂症还是癫痫症?——+
+++++++++++++++++

这个报告题目似乎是一幅很巧妙的宣传广告,很快就引起了系内外很多人的注意力,大家奔走相告,相互串联。报告的那天,会场座无虚席……
那个演讲者好像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病系的一位年轻教授,他外表上有60年代末期欧洲嬉皮运动特有的长发和穿着,初看上去给人留下一种不修边幅的艺术家的印象……
他开门见山地开始了他的报告:“女士们,先生们: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认识文森特·梵高,都看到过他的画,所以我没必要在这里介绍他!”——
说着他看了一眼会场上挤满的听众,继续演说:“有些人说梵高是一位天才,有些人说梵高是一个疯子。今天,我郑重地宣布;他是天才——很有可能也是一个疯子!……”
他好像很自信而且很欣赏自己的演讲在听众中的效果,所以故意在此时停顿了片刻;原来肃静的会场像炸了锅一样,大家都觉得他的开场白有些不可思议,都私下小声地议论开了,会场里传出了一阵阵嗡嗡的声音……
他似乎在享受这种预料之中的效果,脸上带一种得意的微笑,刻意地再等了片刻,然后提高了嗓门继续演讲:“——当然,在座的都是医生,科学家或医疗工作人员,所以——’疯子’——不是我们应该使用的概念。我们应该提出的正确问题不应该是:’他是不是疯子?’,而是:’他是不是得了一种属于神经科或精神病科的疾病?’,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
他继续演讲:“你们也许知道,多少年以来,医学界一直怀疑梵高是否得了一种先天性的脑病,有些医生猜测: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还有些医生以为:他得了癫痫症。可到底谁对谁错,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结论……”
因为在座的都是懂行的医生或医学工作者,所以他只是简单扼要地综述了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的病症的各种特点……
也许他想让听众们自己好好地想一想;也许他有些故作玄虚,想有意识地在听众们的心里制造一种迫不及待心情,所以他接着说了以下这段引言:“可惜,我们现在没有可能去对梵高本人作任何临床诊断,也没有可能去与他当年的治疗医生交谈,更没有任何可靠的病历和当年的诊断资料,所以我们似乎只能无可奈何地将这个问题规例于一个永远没有可靠回答的天大之迷!——”
接着就是一片人为的沉默,大家急迫地等待着他的继续演讲……
“不过——我以为——我们当今的医生并非那么一无所有!——我们有很多梵高给人类留下的画,那些举世无双的绝品。这些画不仅仅是艺术,它们更是准确地记录了梵高当年心理状态的最好见证,是我们对他再次诊断的再好不过的依据!……”
他又得意地看了一眼会场上挤满的听众,继续演说:“也许你们不知道,我的业余爱好是绘画,在日常绘画中我发现梵高在色彩的挑选和绘画技术上有很多有违常规、与众不同之处,于是在我脑海里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十分大胆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从梵高在色彩的挑选和绘画技术上为他的脑病作一种专业诊断?”——
“你们都知道,与欧洲很多医院一样,我们医院有一种’艺术治疗法’,就是让那些有脑病的病人通过演奏、欣赏音乐或绘画活动来辅助药物和其它治疗。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到农村拍了几张与梵高的几幅著名作品;《麦田群鸦》,《有丝柏的道路》以及《麦田里的丝柏树》类似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先后展现给几十位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的患者,并给了他们纸、各种大小的画笔以及很多不同的颜色。我对他们的绘画没有任何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愿望选画笔和颜色,然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看到的照片画出来,毫无拘束!……”
也许听众们对他的这个主意感到新颖和独特,所以大家都集中精力听着他的演说。说到这里,他又停顿了片刻,看了一眼会场上集中精力的听众,慢悠悠地喝了一口水,然后又不紧不慢地继续演讲:“为了作有效的对比,我让这些病人分别在他们疾病发作期间以及治疗后病情稳定期间各画了同样一幅画。当然,这些病人的画技各有千秋,所以我并不在乎他们绘画的质量,我主要关心的是他们所选的色彩和下笔的长短大小……”
“经过三年的时间,我一共收集到了各五十名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的患者所画的绘画,并在其中得到了十分惊人的观察!——首先,在疾病发作期间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的患者所选的色彩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不管照片上的原本颜色是什么,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特别偏爱用各种深度的灰色和红色;而癫痫症的患者则喜欢用各种鲜艳的黄色和蓝色来画图,几乎没有例外。很有意思到是,在这些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期间,他们用的颜色都色彩缤纷,失去了先前的区别……”
他接着说:“再说用笔的长短大小,在疾病发作期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用笔大大咧咧,而且笔迹没有规律,十分混乱;而在疾病发作期间的癫痫症患者用笔精密,笔迹短小而整齐……”
说到这里,他在屏幕上显示了几张病人的绘画。大家看到这些绘画后都惊叹不已,甚至可以说,看了一幅绘画后,你几乎马上可以对他的疾病作出“诊断”……
他似乎还是十分享受自己报告带来的预料之中的效果,脸上充满着一种得意的微笑,然后又停顿了很长时间,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欣赏他的“成果”。最后,他又将梵高的画和精神分裂症以及癫痫症患者的画平行地放在一起,为了看清笔法他还专门将画中的一部分放大,以便对比……
然后,他提高了嗓门继续演讲:“——不用我说,你们都可以给梵高的疾病作出诊断了,他的用笔精密,笔迹短小而整齐;他画里的主导色彩是鲜艳的黄色和蓝色。所以,这就很明显了——他得的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癫——痫——症!”
听到这里,听众们都很兴奋,觉得这种诊断方法太不可思议了,都私下小声地议论开了,会场里又传出了一阵阵嗡嗡的声音……
然后,他作了最后的总结:“……从绘画的色彩来说,梵高的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有很大区别,这正体现了他的癫痫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严重。我以为,梵高后期的那些充满激情的作品是他在陷入精神极不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那时的他已经陷入癫痫症带来的内心狂乱状态,时而清醒,时而昏乱。这种发病后产生的清醒、昏乱交替的幻觉,梵高曾把它描述成’内心的风暴',而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天才'得到的’视觉和听觉上的狂热幻想’……”

在走出会场,回到病房的路上,我遇到了系里的癫痫症专家、主任医生H教授,他随便地问我听报告后的感想,我将自己听后的惊讶告诉了他,并表示那个演讲者有关“天才”的言论太不可思议了!听到这里,H教授笑着对我说:“他说的是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无道理。前些天,103病房来了一位癫痫病人P先生,他的病情特别有意思,我建议您跟他好好地谈谈,也许这会对您在“天才”概念上的认识大有帮助!”,说完他向我告了别……
听了H教授的话后,我还是迷惑不解,就问刚才一起走回来的住院医生C博士:“我们有那么多癫痫病人,为什么H教授说103病房P先生的病情特别有意思?”
C博士看了我一眼,回答说:“别的不说,只提醒你两条;1)他小时候是个神童;2)他有本事自我控制癫痫病的发作……”
我越加不信:“这怎么可能呢,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C博士神秘地对我笑着说:“那你就自己去问他吧!”……

癫痫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俗称“羊癫疯”、“羊角风”。说到癫痫症,大多数人马上就联想到某些电影里夸张表现的癫痫大发作,病人突然摔倒,意识丧失,不时发出尖锐叫声,口吐白沫,全身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由于这些在各种文化都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人们对癫痫病人普遍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歧视,以为那些人神经一定不正常,智力低弱,不能自理,更不可能实施任何正常职业。这种偏见逼迫很多癫痫病人都不愿意、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病,只能偷偷地去医院治疗。到了神经内科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只有很少一部分癫痫病人会发生以上所说的癫痫大发作,而大多数癫痫病人都发生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这些病人发病时,不是专业人员不一定能意识到他们的发作。更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大多数癫痫病人都智力正常,有些癫痫病人甚至比常人聪明得多!……
走回办公室后,我急忙翻阅那个P先生的病历。他今年45岁,八岁左右第一次发病,我再仔细读了一下他的名字,这个名字我好像有点耳熟,曾经在电视新闻中听到过,他好像是一家德国南方著名全球性公司的一位副总裁……
于是,我半信半疑地走到103病房,那是一间私人病房,里面比较宽敞,只有一位病人。P先生长得十分高大,差不多1米90左右。他在病房里没有穿病人住院服,仍然穿着西装,戴着领带,仪表堂堂。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好在靠窗的椅子上坐着,专心地读着一些文件。我向他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他马上放下手中的文件,站起来和我握手。直接站在他的身边,我们俩身高的区别显得十分明显。
他客气地对我说:“张先生,您不用多介绍了,C博士已经跟我谈起过您,她希望我能如实地向您叙说一切”
“那我现在就向您表示感谢!”
于是,我们俩面对面地坐下了。
我开门见山地问道:“听说您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些您年轻时的'丰功伟绩'?”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什么’神童’,我只是比别人早一点入学而已!我五岁上了小学一年级,然后在13年的中、小学的学历中跳了两级,16岁以最高分数高中毕业!除此以外,我3岁开始学小提琴,5岁开始学钢琴,以后多次获得联邦和国际青少年音乐和数学锦标赛的一等奖;20岁读完数学和经济学硕士学位;24岁以最高成绩通过了经济学博士考核;以后我在几个国际上有名的公司工作了多年,慢慢地进入了那些公司有决策性权利的界层;我现在是德国XX公司的副总裁……”
我打断他的话:“您这么谦虚,说自己不是神童,对我来说您是位多才多艺、天才的成功者!”
他继续说:“对!从常人的眼光里,我的一生确实是一帆风顺,前途无量!可是……”
我好像知道他想说什么,想说几句安慰的话:“您可能想说自己得的病……”
没等我说完,他就解释说:“请您不要误会,我并不以为自己得了癫痫病本身是一种羞耻。从小得了这种病,自己也习惯了,所以您可能不信,我甚至不感到得癫痫病本身是一种累赘或者负担。我唯一感到羞耻和忍受沉重负担的是:因为得了癫痫病,我在大多数人面前不敢公开承认,不敢说真话,而且必须一辈子说谎,所以我很愿意进您们的医院,因为在医院里,我没有必要隐瞒,可以说真话,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病症和感受。即使如此,我这个家住慕尼黑的人,为了绝对躲避一切认识我的人,还是大老远地跑到波恩的医院来看病……”
他又补充说:“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为此跟我母亲争吵。我觉得她太虚伪了,一方面教育我:要诚实,不许说谎;另一方面又一再嘱咐我不要公开承认自己得了癫痫病,一定要瞒着所有人……”
我插嘴说:“您不能怪罪您的母亲,那是一种善意的、为自我保护的谎言”
他回答说:“这我当然知道!可是青春期的我还是充满一种反逆的感情,最后经过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解,我还是接受这种善意的、自我保护的劝解,继续演戏!”
“噢,对了!说到演戏,听说您学会了控制自己癫痫病发作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有些不可思议……”
“您有这样的感觉,我可以理解!很多有经验的主任医生也从来没有见过。”
“我想大胆地问一下,您怎么能控制自己发作的时间?”
“要向您详细解释,我得扯远一些了。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发病,所以可以无愧为一位“十分有经验的病人”。那时,我一方面隐瞒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又十分害怕同学或者邻居们知道我得了癫痫病,所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避免自己在公开场合发病。虽然吃药后很少发作,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基本上过几天就发作一次。医生说,相比其他病人,我的发作已经控制得很好了。”
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喝了一口水,然后接着叙述:“您知道,每个人发病前都有一种特殊的预兆。开始时,每当我感觉到这种预兆时,我就站起来说:我要上厕所。在厕所里,我关上门,在那里偷偷地发作,所以一般没人会发觉。很凑巧,有一次在学校的厕所里快发作前,有另一个同学也急着要上厕所,所以突然大声敲门。这大声的敲门声把我吓了一大跳,让我惊讶的是,这时我非但没发作,而且那些刚出现的预兆也消失了……”
“不好意思,请允许我稍微打断一下您的叙述。您的预兆是什么?”
“噢,对不起,我忘了告诉您了。在发作前我总会在肚脐眼周围感到一种渐渐往胸腔上升的热气,这种热气越来越强烈,并且慢慢地向上和四周扩散,这就是我的预兆。因为有常年的经验,我可以很精确地估计到离发作还有多长时间”
“谢谢您的解释!请您继续叙述吧!”
“那次“厕所事件”好像在告诉我,这种预兆可以被压抑。于是,我私下开始做各种试验,希望能找出一种主观压抑发作的方法。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办法,稍稍屏气同时使劲绷紧腹部的肌肉,十秒钟以后那个预兆就会消失!这样,我在关键时候就不用离开,不用马上“上厕所”了!三十多年来,我将这种方法不断改进,现在能做到得心应手了”,说着,他的眼神里也表露出一种自豪。
“有一点我还是不明白。如果您已经能得心应手地压抑自己的预兆以及发作,您为什么不能永远这么做,那不就一劳永逸,而且您的病不就治好了吗?”
“我知道您想说什么!请您不要误会,我的这种“预防措施”只能短期压抑和推迟,但不能完全解除发作!”
“我还是不全懂……”
“我怎么向您解释呢?——”,他停顿了一会了。
“这么说吧!癫痫病的发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欲望”,——就像普通人有性欲一样——您可以对它进行压抑,一次,两次……您压抑越久,你的欲望会越强,慢慢地这种被压抑的欲望会搞得您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所以我必须找时间让它发泄出来,这就是发作。当然,这是一种痛苦的发泄”
听着他的叙述,我十分惊讶:“简直不可思议……”
“您知道吗?得癫痫病对我来说,至少有一点好处。它逼着我去了解和重视自己身体内部的一切变化,所以我对自己身体的每个微妙的反应都有特强的敏感度。我刚才告诉过您,我现在是德国一个大公司的负责人,所以经常要主持一些会议。有的时候,还要作很长时间的报告,所以根本不可能在中途离开,甚至不能“上厕所”,所以在长久的职业生涯中,我自己琢磨出了一套特殊的应付策略,比如我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私人洗手间。在开会前,我会寻找充足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从容地“上厕所”,自己诱导一次发作,这样我就可以保证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次发作。事实证明,我的那些“措施”都十分有效,以致直到今天,除了我父母和兄妹以及我妻子,就连那些每天和我在一起的人,比如我的孩子和秘书,都不知道我得了癫痫病。我也从来没有因为癫痫病耽误过自己的任何职责!”
难怪他这么年轻就是大公司的副总裁,从他的举止,谈吐和思维你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和充满智慧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从中寻找内在的规则,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次交谈,不仅仅使我对他十分佩服,而且也彻底改变了我对癫痫病人的看法和态度。他们也和你我一样,也是普通的人,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
突然间,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想与他交流:“您知道,我们当医生的整天跟病人打交道,所以对我们来说,不管得了什么病,我们对病人都一视同仁。您以为,为什么像您这样得癫痫病的病人必须隐瞒?为什么癫痫病人要被社会接受这么难?”
他苦笑地看着我:“您问得对!小的时候,我对现状百思不解,也经常问我的父母,一直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以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他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我以为:公众对疾病的认可和人本身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环境有关,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生什么病也是一种运气问题。假如某人得了癌症,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他的不幸,所以他很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假如某人得了高血压或者心脏病,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工作太忙,太不注意休息和起居,所以他很可能得到大家的一种敬佩和尊重;假如某人得了忧郁症,大家会觉得无所适从和束手无策,所以他很可能被大家遗忘;假如某人得了不育症,大家都会觉得十分尴尬,所以大家都会对生育的题目和自己儿女的事项刻意避而不谈;假如某人得了精神分裂症或者癫痫病,大家都会觉得他的脑子不正常,所以大家都会刻意地避开他,他会得到大家潜意识的鄙视和排斥……”
说到这里,原先仪表堂堂、举止庄重的P先生好像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久久地看着窗外,静默无声……
我微微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的分析:“您说得有道理,其实这种大众的情感,多数都源于他们对这些疾病的无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显示了他们的不知所措……”
P先生的心情好像慢慢地平静了下来,无奈地说:“即使如此,这种大众的情感会深深地伤害病人,甚至彻底改变这些病人的命运……”

停顿了一会儿,我还是有些忍不住:“P先生,实在对不起,您说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见解,我十分钦佩。但心里总还是有些迷惑不解,不知我能不能有一个不情之请……”
“哈哈!我料到您不会全信。你是不是想要我给您演示一下,怎么诱发?”
“——不好意思——不知您能不能……”
“一般情况下我没必要作演示,不过C博士已经给我打过招呼,我当然不能让您这个年轻人失望咯!”,说着,他对我露出了一种调皮的、近乎小孩式的笑容。我急忙走出病房,跟那些护士打了招呼;又在103病房门前挂了一块“检查正在进行,请勿打扰”的牌子。
接着,他脱下了西装和领带,解开了白衬衫最上面的纽扣。然后又走到床前,坐在那个座椅上,十分从容地对我说:“从现在起,在以后的十几分钟内,我会作一些无谓的动作,会失去任何控制和记忆。在这期间,请您不要打断我,也不要发出任何声音。等我恢复知觉时,我会告诉您的!”
他沉着的解释,简直有点像故事片的预告。他的那种从容不迫,那种自信,让我有些胆战心惊;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都在剧烈增速;我双手捏着一把汗,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我用力睁大双眼,静静地注视着他……
他睁着眼睛,静静地坐在那里。然后,他有意识地加快呼吸,随着他的几次强烈地深呼吸,他的眼睛开始发呆,眼神好像慢慢地离他而去;他用那无神的双眼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
我无意识地握紧湿润的双手,忘记了疼痛,尽力压抑自己紧张的呼吸……
突然间,他的头开始慢慢地由左往右转动;他的脸部出现了一些吮吸和咀嚼的动作,好像一个婴儿在有力地吮吸着母亲的奶头;随着他的吮吸和咀嚼的动作,他的双手张开,用力地在四处推拿着,好像一个婴儿在用力按摩着母亲的乳房……
我湿润的双手握得更紧;我无意识地吞咽了自己满嘴的唾沫,紧张地呼吸着……
他继续那些吮吸和咀嚼的动作,同时用力地紧闭双眼,又疾速地睁开双眼,不停地重复;一会儿,他的咀嚼的动作里又参杂进了很多轻声的咂咋杂声;他的嘴里发出了很多无法分辨的类似轻声说话的声音;他继续用那无神的双眼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他的头开始慢慢地由右往左转动……
也许我的拳头握得太紧了,感觉到有些疼痛。我急忙放开拳头,将湿润的双手在裤子上擦干;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他张开大口,剧烈地打了好几个哈欠;然后,他的脸部又出现了一些吮吸和咀嚼的动作;他突然地结束了这些动作,这那瞬间,全身像瘫痪一样,所有肌肉松散;他的躯体像一个沙袋,一下子摔落到椅子上;他双眼紧闭,呼吸平稳,好像一个熟睡的小孩……
看着他熟睡的样子,我静静地坐在那了,等候着他……
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好像一个突然从熟睡中被吵醒的人,他神情恍惚地注视着周围,似乎在努力地认清周围的环境;他的眼神好像又在慢慢地恢复;他睁大眼睛看着我,好像我是外星人一样;他似乎集中精力去辨认四周,在回想什么……
突然,他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嘴边又露出了刚才那种调皮的、近乎小孩式的笑容:“报告!一切运转正常!”,然后他又扣上白衬衫的纽扣,系好了自己的领带,穿上了西装。转眼间,刚才那位“神魂不能自理”的癫痫病人又变成了一位仪表堂堂、胸有成竹的副总裁,判若两人。
我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他,好像还是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切……
我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不敢主动地说话,怕影响他的恢复……
过了一会儿,P先生笑着看着我:“对不起,我并不想在您面前显耀自己的什么本事,也不是特意在此演戏,刚才的一切是我这位长年癫痫病人自己琢磨出来的、有效的自救方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自救方法也是本人成功的秘诀!”
说到这里,他思考了片刻,脸上似乎呈现出一丝严肃:“我们谈话开始的时候,您提到过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也提到过天才。我以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周围的人和所在的社会是否能够认同。要成为一名被社会认可的天才,光有天赋还远远不够,他更需要一种符合公众愿望和公认社会标准的外表和举止以及让常人惊讶不已的行为。也就是说,公众的愿望能决定你到底属于“正常”,属于“异常”,属于“超人”还是属于“有病”?这也许就是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公开承认自己得了癫痫病,瞒着所有人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懂得这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随后,他又带着一种自我讽刺的口气说道:“有的时候我在想:假如我从小不隐瞒,公开地承认自己得了癫痫病,那么我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得到的结论是:假如真是这样,别人就不会把我捧为“神童”或者“天才”,他们会把我的那些“丰功伟绩”看作是由癫痫病而带来的“异常”;假如真是这样,我也许还可能在德国成功地完成学业,但是——没有人会让我成为一家全球性大公司的副总裁,更没有人会让我参与决定一家公司命运的决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十分脆弱,关键的时刻往往决定于自己侥幸的决策和社会的无常之间;命中是福是祸?是贵是贱?都在这一念之间”…………
我赞同地点了点头,想说什么,可没等我开口,他又带着微笑继续说到:“我坚信:在我们这个社会,甚至在我们身边,天才不会太少,但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没有我这样的幸运,他们没能得到,至少在有生之年没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比如文森特·梵高,人们早就知道他独特的绘画天赋,但是他的外表和举止完全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标准,所以他的命运只能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绘画,无人顾及,最后只能在贫困交迫中离开这个世界。在他死后,他过去的外表和举止就没人在意了,这才被大家公认为绘画天才,身价剧增,可这一切都与他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和他相比,我可以算一名名副其实的幸运儿!”……

与P先生的交谈和这次特殊的经历对我来说真是刻骨铭心,就像H教授说的那样:它们使我对“天才”和“脑病”的概念上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虽然如此,我的心里还有好多疑问,所以我专门找了H教授和几个同事一起探讨有关癫痫病人智能的问题。
在讨论中,主任医生H教授用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不同的病例和有趣的观察,最后他对所有的观察作了一种理论性的总结:“在德国,人们常说:天才和疯狂往往靠得很近。我们平时接触的很多神经科和精神病科的病人也许就是徘徊在“天才和疯狂”边界之间的游荡人,他们到底属于那一边,此一时彼一时,谁也无法肯定,一切全在于我们旁观者视角变化的一念之间!”——
停了片刻以后,他又解释道:“什么是天才呢?按照我的理解,天才就是那些有很多灵感的人。那什么是灵感呢?灵感就是某人在某时某地产生的一种跳跃性的、前所未有而不可多得的思想。用现代脑科学的词汇来解释,灵感就是某人大脑中的神经元突然间“无中生有地”地突发放电后产生的效应!”
看到我们都有些迷惑不解时,他补充说:“平常人的大脑比较平静,其中的神经元都十分“循规蹈矩”,它们的放电都遵循一种严格的规律,很少出轨,——所以平常人的思路都是线性的,没有任何跳跃性,因此很少产生灵感;而天才的大脑,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缺乏这种线性的平静,其中的神经元会毫无理由地突然活跃,并且经常跳跃性地突发放电,这也许就是他们产生灵感的源泉”
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在大多数人的大脑,往往只有某些区域的神经元会毫无理由地十分活跃,而其它区域的神经元却比较平静,所以他们就会产生这个大脑区域特有的灵感,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某种特殊天赋!”
最后他又强调说:“P先生从小得了癫痫病,他也很有天赋。问题是他的天赋是否和他的癫痫病有关?——我以为绝对有关系!请问:什么是癫痫病?简单地说,癫痫病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过度,失控后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疾病。在大多数癫痫病人的大脑中,这种“失控”会随着年龄日益加剧,恶性循环,最后给他们的大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而在P先生的大脑里,“异常放电”和“失控”可以长期处于一种平衡状况,所以他既得到了这种“异常放电”的好处,又没有进入长期“失控”的恶性循环,这也许真是他的幸运之处!——按照这个逻辑,天才和疯狂都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造成的“边缘现象”,只不过前者的大脑尚在掌控之中,而后者的大脑已经暂时失去控制而已,所以天才和疯狂就在于这掌控和失控的一念之间!”
多少年来,我一直十分欣赏H教授的这段精辟的分析,所以我坚信:一切天才都必然有他们的疯狂性;抑制他们的疯狂就等于抹杀他们的天才。既然如此,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歧视这些病人呢?他们的疾病说不定就是他们天才的来源,也说不定就是这些病人在智力上高于我们“平常人”的缘由……

《一念之间》
从小时候起
 我就不敢
  脱下这一套
   沉重的面器,
只盼熄了灯
 在黑暗中
  悄悄地揭开
   偷偷看自己。
从小时候起
 我就不敢
  私下打开那
   烦人的抽屉;
任凭那日月
 匆匆过去
  只盼能忘却
   揪心的病历。
年复又一年
 争分夺秒
  所以来不及
   去反省自己,
只想关上门
 反锁自己
  内心暗暗地
   和命运赌气。
这么多年了
 面具带来
  那么一丁点
   善意的自欺,
过去的日子
 过得美满
  终无法重写
   漫长的病历。
清醒的时候
 似乎觉得
  自己这一生
   无奈而可欺,
唯独不知道
 谎言之间
  终究隐藏着
   有多少危机。
安静的夜晚
 我笑中哭
  总希望避免
   失口的梦呓,
以往的成就
 再高全美
  也无法摆脱
   那终生心悸。
从小就知道
 那是浑水
  可自己命运
   终无法逃避,
长大了以后
 开始明白
  莫羡慕他人
   美丽的外衣。
人生的开始
 都是那些
  父母留下的
   遗传的根基,
生活的一切
 终究难逃
  这一念之间
   命运的耍戏。
山东十大最美乡村民宿,你至少要睡一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