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先找到同类,再成为自己

诸城终于有网红了 还开了一家要排队才能吃上的火锅店 颜值爆表

  最早在一本武侠故事上读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当时年幼无知,认为这句话极为震撼,仿佛一时间倒一了一口冷气,醍醐灌顶一般领略到了些许人生哲理。可是越长大,越渐渐发现,其实,这样的言辞有失偏颇。

你要首先发出声音,然后才能找到同类 女性

  

  在小镇成长起来的青年,时常因为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过少而并不了解真正的世界,有时候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些轻微的举动而一叶障目,认为所看到的即是常理和共识。

  

  在我们成长为真正的大人,离开自己所生长的故乡之前,我们很可能因为一些与其他人细小的区别而感到自卑或者自我厌弃。

  

  那时候班上说话总有些娘娘腔的男生,会被周围的人嘲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初中班上那个略胖,叫W的男生在一次放学后被好几个其他班的男生围住,几个好事之徒带着轻蔑的语气说:你小子肯定没有长小鸡鸡,不要再假装男生了。

  

  当时W没有理会他们,准备绕道从别的地方走,然后那群人又追了上去,堵住他说,你敢不敢脱裤子给我们看?W终于忍不住,和几个人嘶吼起来,大概是触及到了对方兴奋的点,几个人挽起手袖,准备看W怎么反抗,结果W只是推了他们一把,从旁边跑走了。

  

  从那以后,W每次下课去上厕所,都会遇到那群人,他们总是一边嘲笑一边跟在他背后。W也开始不敢去上厕所了,只有憋着,或者悄悄到别的楼层去上。

  

  那时候,W一度厌弃自己,非常希望和其他男生一样,大大咧咧,举手投足带着阳刚气,但是因为肥胖,也没有人愿意邀请他一起打球或者踢球,W当时只能坐在操场旁边的椅子上,偶尔有几个女生和他聊聊天,他也很开心。

  

  当时W觉得,自己一定是异类,这个世上,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种,他开始自卑,也开始不知所措,他努力想要改变自己,但一路坎坷,却根本无从改起。

  

  同一时间,在走廊尽头的另外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叫Z的男生,和W一样的是,他也是被孤立的个体,与W不一样的是,他因为先天发育不良而导致的智力低下。

  

  Z是老师们几乎都放弃的学生,自然同学也不会将他看作同伴。Z常常痴笑,特别是当他看着人来人往同学们时。那时候,同样有几个男生,喜欢去欺负Z,时常远远地看着他就骂他,骂完之后,Z大概也听不懂,就笑,他们觉得Z是在享受这种辱骂,就骂得更难听,Z一笑,他们就更起劲。

  

  有一次,几个男生将Z带到走廊头,眼看放学的人群要从那里路过,他们便将Z的裤子脱掉,让Z光着下半身站在那里。那时候,走廊尽头很快就围满了人,男生们都笑着指点,女生们都尖叫躲闪,但Z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对着大家笑,却不知道裤子已经不见了。这时,有个男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水气球,朝着Z扔去,水气球破了,Z浑身都湿了,直到教导主任出现,把Z带走。

  

  这是我学生时期记忆深刻的两件事,或许在我所不知道的角落里,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件上演,不过,并不重要。当时不单单是W或者Z,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大概就是极少数的个体吧,这个世上能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W曾经因为孙燕姿的一首《同类》泪流满面,毕业的时候,只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写了同学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开始走出我生活的地方,进入别的城市,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的时候,我慢慢发现,我们所以为的绝少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少数派。他们就像是海洋里发出独有频率的海豚,与其他都不相同,但宽广的海洋之中,却一定有能接收到他们频率的另一些同类。

  

  高中那年,英语课晚自习,英语老师给我们放《快乐的大脚》,这个讲述企鹅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电影中的波波(另译为玛宝)不像自己的父母甚至大多数企鹅那样有美妙的歌声,他的脚比一般的企鹅都要大,他喜欢跳舞,但是没有企鹅会跳舞。波波被当成了企鹅之中的异类。

  

  波波也经历了被当做特殊个体的那段失落期,开始怀疑自己是怪物,但是后来直到他遇见阿德利企鹅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跳舞的企鹅并不止自己一只。他开始接受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成为了自己。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陌生,我们从小读过的《丑小鸭》就是这样的故事。

  

  美国的科学杂志《21世纪》刊载了一位名叫沃伦?哈马曼的人所写的论文,论文中曾经提到过,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由不同频率组成的“宇宙”,当人与人之间达到发出相同频率的情况时,就会产生我们所谓的“共鸣”,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这个人是你的同类,可以接纳,接受,接近的人。

  

  我在高中有一个好兄弟叫围墙,我曾也不止一次在别的文章中提及过他。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在看的书他也恰好在看,我去商店买的某件衣服恰好他也会买,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说起来很奇妙,但事实上就是这样,我曾向语文老师要求做课代表,他也要求了(当然最后选了我),我身边读书的男生太少了,但好在有他,在我的青春期里,围墙就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我们因为同一本书而产生共鸣,进而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写作者,我相信和这段经历有直接关系。

  

  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和读者,因为自己的体型、性格、自我观念甚至性取向而担忧的个体,他们或许就像十几年前我身边那些有细小差别的同学,担心自己其实是一个另类的个体,世上仅存也不多,当然,也有这样的朋友,会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感到骄傲,但毕竟是少数,可你需要知道是,这个世上,真的会有一个和你发着相同频率的人存在于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电影的结尾,那些在青春混沌中不敢接受自己的人,会在某个机遇时刻遇到同类,最终与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相视一笑。

  

  原本就为难的人生里,我们要相信,自己并不是一座孤岛,即使世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也一定有一个和你经历相仿的人,不过只是时间的差池让你们先后经历着同样的事,所以,请不要觉得孤单。

  

  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支队伍乃至一个部落。


寻找 同类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成为 异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