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跪拜究竟是“孝道”还是“笑道”?

800学生集体跪拜是什么孝道

/>集体跪拜究竟是“孝道”还是“笑道”?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有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感动。不过,作家、教育学者叶开表示,在推广孝道时要有所选择。(1月12日《新闻晨报》)


众所周知,孝的核心不在下跪,不在臣服,而在对长者的敬重。礼仪有形式,但不加取舍的孝道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当成笑道。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的孝敬文化节,将中国几千年前的跪拜仪式,传承到了极致:800多名学生齐刷刷下拜磕头的规模、煽情的背景音乐、统一的汉服、三跪九叩的顶礼,加上在父母头上拔一根白发永远留念的“情思”环节,媒体报道用“泪流满面、场面感人”表述这场仪式的正能量传播效果。从请名人演讲、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到今天的学生集体跪拜,学校对于孩子的孝道教育还是蛮拼的。看着这些额头点地、小臀朝天的孩子们用肢体表现出来的虔诚,你不得不说这些孩子是乖巧懂事的,也是心诚意悦的。当然,回家之后是不是还这么对父母亲人礼仪当头,就是后话了。
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既符合当下教育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选项。但在当下孝道教育过程中,有些方式值得商榷。比如让所有学生在操场上集体为自己的父母洗脚,其仪式味道太浓,用多了效果未必好。然后就是跪拜,“跪天跪地跪父母”,但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儿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就是在古代,跪拜父母也有前提条件,比如在特定情境、犯大错误的情况下,孩子才会跪于父母面前,一般情况下作揖即可。观古今“跪拜史”,跪拜并非孝道教育必须。学校教育的神奇效果就是这样,老师的话常常比家长管用。这800多学生能在学校以臣服的姿态下跪,却未必愿意在父母面前单独下跪一次。因此,传导到这些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恐怕还是不能过于乐观。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完全有可能是大于内容的形式。斌心学校将三跪九叩的孝敬礼仪从传统中照搬过来,无疑给人以恍若隔世的突兀感。毕竟千百年过去了,经过了现代文明方式的广泛洗礼与传播,诸如跪拜顶礼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教育机构用庄重的仪式表现出来,正能量即便有,副作用也不可小觑。百善孝为先,但孝的核心不在下跪,不在臣服,而在对长者的敬重。同时,下跪与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人格,与不唯唯诺诺地盲从的现代意义孝道,存在明显冲突。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传承传统中去芜存菁,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和谐长幼关系与社会素养中找到准确的启蒙点,恐怕不是从先人那里拿来照搬这么简单。中国社会不缺这样那样的仪式,最缺的是对于仪式所传导的内涵的心领神会。连宣誓都可以背叛,下跪又能算什么?

孝道教育,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内心深处有一颗恒久不变的孝心,然后体现在具体的孝行上。孝心的培育,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学生或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用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用这个时代父母希望的孝道内容,逐步引导,强化实践,不断丰富,从而将传统美德的内核变成学生的一言一行,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或品德。这样才能符合实际,才能体现教育规律。过分看重只能在书中或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方式,显然是不得要义之举。日前,上海某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磕头,引发热议。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孝道教育,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而孝心的培育,则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方式,植入当今时代的孝道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强化实践,就能将传统美德的内核变成学生的一言一行,并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才最符合实际,也真正体现教育规律。孝道是远行时给亲人报一声平安,是重阳除夕的日子与父母围坐的一番家常话,是老人身处空巢时由衷的那份牵挂。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给孩子灌输这些融合了现代文明、社会责任的传统孝道意识,而不是赶鸭子一样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的一场下跪仪式。


并非所有的孝道“国粹”都要继承,为形式而形式,生搬硬用,终究不是长法。有些仪式化的作法早已时过境迁的,不宜简单化地拿来就用;有些表面上很能展现孝道,甚至让父母和孩子感动得落泪,但从人格等多重因素考虑,与现代孝道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不兼容。那么其示范性和持续性就不存在,这种孝道教育又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这值得采用洗脚、跪拜之类方式的教育工作者深思。礼仪有形式,但不加取舍的孝道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当成笑道。给孩子一时的催泪,不如教他们一点一滴地感恩回馈。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具体做法值得商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即便在古代,跪拜也有特定条件或情境,一般作揖即可。无论古今,跪拜都并非孝道教育的必选项。另一方面,类似仪式化的做法即便表面上能展现孝道,甚至会让父母和孩子感动落泪,但从人格等多重因素考虑,这跟现代孝道理念、生活方式并不兼容,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跪拜之类不是孝道教育的首选。为什么一些教育工作者“食古不化”?一是这种方式能让人直观地看到孝道教育,何况是大场面整齐划一的洗脚、下跪,能产生相当的影响力、震撼力;二是将孝道传承简单化为某些仪式,没有用心研究当代孝道的特殊性或时代性,甚至可能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但也不排除这种情形,即某些学校的孝道教育夹杂着“私心”“私货”,如借此宣传学校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果真如此,明知过时,依然强行,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那该另当别论。梦回大清 安徽老师对学生进行跪拜式孝道教育,是孝道还是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