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依旧是那时候的风
/> 路过小时候的阳台,阳台空无一人。站在阳台下面回想童年。风,依旧是那时候的风;阳光,还是童年的阳光。那时候的阳台晒着被子晾着衣服,丝瓜藤自由蔓延,营造出一片绿色小天地。
幼年的我倚栏俯瞰,关注着地面的每一个动静~~一个小男孩舔着棒棒糖美滋滋地走过去……一个迷路的小女孩抱着布娃娃哭哭啼啼令人心碎……一个穿高跟鞋女人摔得好惨啊……那时候的高跟充其量只是现在的中跟。最有趣的是天天观赏阿三阿四做手工线面。我熟记他们日光之下的劳作程序:你拉我抻,还有那两根在线面之间上下飞舞的大筷子……洋灰场上矗立着一排排面架,面架上面有规则地分布着圆圆的小孔,面架的前前后后挂着洁白柔细的线面,象五线谱,象瀑布,多么壮观,多么柔美。阿三阿四,十六七岁的两兄弟,用淳朴与汗水创作出活色生香的旋律,感恩着生活,歌唱着阳光。做手工线面依靠阳光,这是一项日光之下的劳作。阿三阿四偶尔也会不三不四,十六七岁的小兄弟,难免会吵架。有一次阿三破口骂阿四:“操你妈!狗杂种!…”正在喂鸡的老妈闻声抡起扁担砸向阿三,还好躲得及时,要不然会劈成两半。你说你,你们是亲兄弟呀!他妈就是你妈,你妈就是他妈……兄弟俩脾气粗糙了点,做的线面细得可以穿过针眼,闻起来醇香,吃起来柔滑,健胃又利脾,是老人婴幼儿孕产妇以及病中病后人群的理想保健食品。那时候,有亲戚来串门,煮上一碗鸡蛋盖线面款待之;有亲朋自远方回归故里,拎着线面和鸡蛋豋门为之洗尘;有亲友邻居要出远门,也是捎着线面鸡蛋为之送行;小孩过生日,也是吃鸡蛋线面……万般礼仪,离不开手工线面。这洁白的绵延不绝的细面,也叫太平面或长寿面。线面好吃却难煮,一不小心就弄成一锅糊。所以新媳妇一定要注意,锅里的水一沸腾,放进线面,要快快抜弄马上捞起,稍微慢一点就糊了。公婆老公吃不了你自己兜着走。所以新手煮手工线面,难免战战兢兢。惟恐糊了一锅面,黑了公婆的面,也委曲了自己。至于那些等着吃细面的人们,更多的是学会包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到新人煮面一锅糊的时候,最好不要“你自己吃!你自己撑!”大家就各吃一碗吧,边吃边切磋,其乐融融也。手工线面,柔情似水。洁白的连绵不绝的细面,是爱人的情意绵绵,是慈母的手中线,是紧握在亲人手里的风筝线,千里之外牵挂着你哟。记得那一个夕阳余晖里,我从阳台上看到从国外“洋插队”回来的阿三,坐在家门口吃着老妈煮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线面,也看到那一滴一滴的游子泪悄无声息地滴落碗中面……而今消失了面架,不见了做面人。那关锁了的手工线面坊和荒芜了的童年阳台,二者日日夜夜相看两不厌,就象两个百年老邻居相依相守在暮色斜阳的古道边,互相倾诉岁月沧桑……风,依旧是那时候的风;阳光,还是童年的阳光。
标签: 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