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成差生”折射怎样的教育观?
/>“96分成差生”折射怎样的教育观?
长春市李先生最近相当烦恼,他的儿子小丁当(化名)是吉大附小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了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6分,班里47人,满分的13人,平均分98分。虽然老师没有排名,但在他心里,他已将儿子纳入差等生行列。
(1月10日中国吉林网)
众所周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得过多进行统考,更不能以成绩排名次。然而,因为班级之间评比仍然需要教学成绩做硬指标,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成绩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项目。如此一来,成绩仍旧成为“学生的命根”、“教师的法宝”。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某些学生掌握知识快一些,有些学生掌握的慢一些,这导致在成绩上出现差异。但这并不能反映学生智力以及真实的学业水平,反过来说,在低年级,考试考九十七八分,与考百分是没有什么绝对差异的。但是,因为评比的存在,以及家长期望值的过高,导致一分的差异,都成为不可容忍的事情。 可以说李先生的烦恼是当下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真正视分数为命根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和老师。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分数的追求远不止烦恼,甚至到了近乎病态的地步。笔者认为,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是畸形、功利的教育观在作祟。
分数可以成为升学的制胜法宝,但不等于能力素养,更不等于事业成功。分数只是学校用于评价学科考试成绩的一种单一的方式。如果把它提升到人生命运的高度,那是对孩子极大地不负责任,甚至会带给孩子致命的伤害。
有调查显示,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和大学之后,很多会淡出优秀者的行列,而一些从小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有更出色的表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而他的哥哥朱筑文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朱棣文当上了教授,他哥哥还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他哥哥才当上正教授。
大学校长朱时清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到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不会出小错。而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掉了。”这的确让人深思。要想人人夺高分,就得经过反复的应试训练,必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绑架他们快乐的童年。
而小丁当丢掉的4分,只因马虎所致。家长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更不该对此大作文章,让孩子从小感受竞争的压力。而应该怀着平常心,对孩子多加鼓励,引导他改正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行了。
其实,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家长和学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淡化分数意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千万不要随意把分数低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有关部门更要加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让绿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保驾护航。
这个问题凸显了教育上以“分”为上的观念。究其原因,跟升学制度有着很大关系。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高考,虽然有些时候取消了考试,采取电脑排位,划片招生的措施,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招收到好的生源,很多学校还是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选拔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来增加学校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学校生存靠的是过硬的教学质量。而要提高质量,生源是重要保证。但是,回到小学低年级的考试成绩上,笔者觉得家长、教师无须那么担心。因为仅仅上了一两个学期,或者一两年的学,很多学生还没有习惯于如何考试,自然难以有好的成绩。而一旦他们学会了考试,依照他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很多学生是可以很快提高成绩的。
归根结底,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少考了一两分,就心急火燎。学习毕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考试所决定的。相反,家长更应该相信孩子,并给与跟多关怀,让孩子在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得到较全面发展,以便更适应日后的学习生活,并逐步提高,不断走向成功。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不要为了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健康的成长才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荆棘地,当我遇到它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大声呐喊:“我并不差,我一定会越过去的!”相信自己并不差,会使你越过荆棘,超过鸿沟,它像一只船带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标签: 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