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玉成桥
落
雁霜秋绛水舟,
玉成青瓦菊香稠。
淡晴山色初相见,
欲啖羊汤登木楼。
落雁翩飞,绛溪清浅,渔舟独钓、古树孤影、落日下的玉成桥越走越近。
貌似轻描淡写,又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
看看冷清的老街、走过无人问津的水巷子、触摸寂寞在绛溪河边的百年黄角树,踩着一堆一堆枯黄的树叶,这些沙沙的声音都是无声的歌谣。
想找个熟人问问曾经的老街坊,才发现人去楼空,早已没有了旧时的模样。
街上,几位老人蜷缩在藤椅里,享受着慵懒的阳光。
有的吧嗒着叶子烟,有的端着酒碗,有的吃着九里埂花生,有的玩着长牌,偶尔会有小车呼啸而过,老人们也不躲闪,稍微欠欠身,车子也就过去了。
拐角处,传来金钱板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唱腔引来一群小孩的围观。
不管街上如何喧嚣,那个一袭长发的女子坐在门槛之上,头也不抬的摆弄着手机,至始至终都没有看过外面一眼。
烟市巷子、玉成茶旅、老供销社、木板上的毛主席语录,还有让简阳羊肉汤一举成名的红锅,都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从老街这头走到老街那头,一步一步都是找不回来的记忆。
“近乡情怯,近乡心切,一举一动,都生怕惊动了这片正在沉睡的土地”
一位三军九旅18团的后人,曾经在日记里,这样深情的描述过玉成桥。
对于这段旧事,我只是无端的感动着,在她家最落魄的时候,玉成桥人用最朴实的情怀,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听她讲,落魂桥的柴火帮助他们一家度过了寒冷的冬天,绛溪河的鱼帮他们度过了饥饿的夜晚,一碗老乡送过来的的羊肉汤滚烫了一颗冰冷的心,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书写的却是浓墨重彩的“乡情”二字,如今时过境迁,当初的那一份情谊已经无以为报,留在心里的唯有深深的感激。
“玉成桥本是简州管,两头没有栅子关”
读这首百年歌谣,别有一番感触。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又会有几个人记得这百年的歌谣?
感谢陈水章先生为玉成桥记录下了这么一首老歌,戏台拆除了,栅子拆除了,开烟馆的眉州婆娘不知了去向,只有水巷子还在老街见证玉成桥的变迁。
由于历史原因,简阳县志,三岔区志关于玉成桥的记述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只言片语,然而这首百年歌谣,却印证了玉成桥在简阳历史上并不是无关轻重的,放眼河东河西,有哪几个乡镇有自己的歌谣呢?
黄家厂的石头、九里埂的花生,玉成桥的羊肉汤、落魂桥的松树,斑竹湾的竹子,乌龟山上的豆菌,石子坡的甘蔗、信手一点,都是有吃有用有喝的物件,老百姓生活在乡村,不贪图名头有多响亮,实实在在就行。
难怪当地人很自豪的说,打不死的陈幺舅,饿不死的玉成桥。
在过去,一个饿不死人的地方自然是好地方,是天堂。
听老人们讲,天干的年份,青黄不接的年份,就会有很多下五县的姑娘,不远百里来到玉成桥,做了玉成桥人的媳妇,如果有一天,你走在玉成街上,听到外地口音,不要惊诧喔。
民以食为天,肚子饱了,老百姓也就安生了。
玉成桥横亘于三岔、草池、贾家、武庙之间,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有了玉成锁钥的美称,著名辞赋家冷林熙先生曾经多次到玉成采风,他说玉成桥有名扬天下的羊肉汤,有蜀汉贡品九里埂花生,确实不简单。
关于简阳羊肉汤,有一个不可抹杀的事实就是简阳羊肉汤成名于玉成桥。
“简阳包子是桥面,要吃麻花草池堰,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这句简阳人耳熟能祥的民谚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到三岔水库视察。路过玉成桥时已经中午12点过了,一行人又饥又渴,就打算临时在玉成老街的国营饭店(玉成人叫红锅)吃饭,当时物质贫乏,加之又错过饭点,饭店里除了剩饭和一腿羊肉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领导突然驾到,没有任何东西招待,急得饭店的管理员都想跳楼了。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饭店掌勺的师傅,董家埂人付师傅(具体名字不祥)灵机一动,用剩余的羊肉,做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了上去。
李井泉一行人,越吃越有味道,不但把剩饭吃光,就连汤也喝了个精光。
从此以后,李井泉到三岔必吃玉成桥的羊肉汤,渐渐的,知道羊肉汤的人越来越多,玉成桥羊肉汤的名头也就越传越远,后来就有了“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的歌谣。
有人说过,玉成桥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弹丸之地,有三国遗迹,有民间侠盗,有抗美援朝的英雄,有身名远播的俊杰,还有很多纠缠不清的旧事,每一个地名,每一座山头,都有自己的故事,用巫昌友的一句话就是:山水玉成,风风雨雨都是歌”
【作者巫昌友,四川简阳人。笔名春天的地铁】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标签: 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