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流长的性商的文化(商文化之源)
性商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可能是一个新事物,但就其所涵盖的内容,则已经早就存在于有关性的各种文化、观念和认识中。性是人类的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像人们的饮食、饮水有许多规矩、礼仪和科学知识一样,性行为也同样有许多社会规范、礼仪和科学知识,并且受到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人类的性行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受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制度、法律的制约。性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仍在发展之中。性商的提出和研究,决不能孤立地谈性,也不能忽略它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性商的历史性——古代性文化探秘
古人没有性商的完整的概念,但却在多个方面自发地对性商进行着探索和研究。如,当被称为5000年第一展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展,2003年1月2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最大的商城明珠广场开展时。实物、资料和影像制品令所有到场的市民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一个研究性商的宝库,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也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溺磐缀的影确。
(1)性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表现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性文化的历史就会有多长。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然不会缺乏对性的认识和研究。不管是在中国视性为洪水猛兽的时期,还是人们对性相对开放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中绝对没有也不能忘记性,也不会停止对性的思考。只不过人们在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采表达性。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性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表现。
①性商在中国哲学中的表现。
儒教和道教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和哲学传统。儒教主要影响公众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私生活影响较大。公元7世纪到10世纪,佛教由印度传人中国,并冲击着儒教。但是,后来新儒教又扭转了局面,一直统治到新中国成立。
儒教和道教,两者既是宗教又是哲学系统。它们的创始人都未被神化,其哲学系统也未演化成宗教的教义。然而,它们又都有忠实的信条和严格的戒律,形成了整套确保人生安乐的独特生活方式。因而,性的问题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中国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泛灵论,认为每种事物和现象都有一个主管神。人的行为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性交就好比是一种天地合一的现象:下雨时,风伴随着雨——天上的“精液”与大地上的“雌”去相交融。
过去,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秩序永存的。这种观点把世界归纳为循环性、兴衰性和极性3种运动过程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的两种基本元素——阴与阳。阴阳学说起源甚早,公元前3世纪就奠定了完整的基础,创立了占星术、医学、艺术和管理等内容。
阴象片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6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与阳都始于太极,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互补的,世界上所有过程都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表现。
阴阳互补这种二元论与西方和其他国家的二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阴阳互相排斥(如灵与肉)、互相对立(如善与恶),但又不互相矛盾,也不相互包含,它们是自然界动态变化中两种大小相等的力。每当这两种力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它们就“物极必反”,转化为自己的对极。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男人属于阳,女人属于阴,但各自又都包含一部分相反的内容。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性交不仅能完成人类繁衍的任务,而且能使性交者,尤其是男人恢复元气。在中国,为了婚姻的性交是正常的、合理的,并不违犯道德。但是,中国不像印度文化那样,将性当作是灵魂的拯救方式,而是将其看成是一种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健康长寿之道。中国文化中,长命百岁的寿星是最受人们敬重的,因而都希望长寿。
道教思想也同样追求平安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道教比儒教更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其基本理论源于《道德经》,主要强调“无为”。从字面理解,“无为”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而庄子的解释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让每一样东西都按照其本性去做,使它的本性得到满足或他的行动获得成功。
②性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表现。
中国象形文字中,“女”字是一个具有硕大乳房和乳头的女人图形;“男”字的上面是正方形耕地——“田”,下面则象征力。从《圣母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认为,女人的性能量是男人的性交中必不可少的。
阴阳学说的问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在文艺作品中,人们常用桃花、“佛手”表示阴道,此外有时也用牡丹花、蝴蝶和凰(母龙)表示;阳用雄马和公羊之类的有角动物、公鸡、传说中的凤以及巨龙等表示。在美术作品中,常可见到用龙的精液与云交配来表示性交。
中国艺术中,有关性的问题都表现得比较含蓄,甚至于根本不具有任何色情意义。譬如,有一幅国画中描绘一对夫妇在桃树下(表示性欲的唤起),凤则翱翔在一串串的牡丹花附近。另有一幅古画绘着一个初生婴儿伸着长长的脖子(表示勃起的阴茎)飞向月亮(表示女人)。
中国对性器官的名称和性的叫法也相当含蓄。男性的性器官称为“阴茎”,女性的性器官称为“阴道”,性欲比喻成“桃花”,性病称为“梅毒”。
中国的艺术大师们不太赞成对性进行详细描写,但作品中也通过自然现象含蓄地表现性和色情主题。只有在像性知识手册之类的教育书籍中,才能见到比较真实的性知识,而且也总是故意粗描淡写,不详论。
③性商在古代生活中的表现。
在传统的性知识手册《玉房秘诀》中,一开篇便首先介绍性交的宇宙学意义,接着专门介绍性交的调情、技巧医疗价值,如何择妻及其有关窍门。
中国古代的性知识手册比较富于情感和幻想,宗旨在于帮助男人改善性生活,使他们在性交中向阴道射精,吸收女人的阴。如果男人多次性交或长时间性交而不射精,他的阳就会吸收富集阴,并传送给大脑,使人恢复元气。然而,如果男人射精,性交则使人容易衰竭而达不到恢复元气的目的。
古代认为:男人与多个女人性交,他就能够比始终与同一女人性交更能吸收到女人的阴,因此效益更大。这大概就是我国以往的嫖客上妓院和富人纳妾的理论依据之一。当然,现在的嫖客们并不相信这一套性哲学,他们与妓女性交的目的在于猎奇的乐趣和快感。
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寿禄图》中,画家过分夸大了性生活的益处。从老人那幸福、安祥的神态显露出,他在性交时很少射精,因而积累了许多有益于健康长寿的阴。
在性生活中,夫妻应密切配合。为了积累足够的阴,女人必须积极配合并注意培养性欲。这种文化乍看起来是很重视女人的价值,实际上只是把她看成是性生活的工具而已。
从中国的性心理学概念也可揭示,手淫会刺激射精,因而于男人有损,但对女人完全无害。事实上,这种文化也为一夫多妻制家庭提供了确保性生活平安的依据。同样的道理,男性同性恋性交时不能吸收阴,也不能引起射精,阳无法释放,因而也是不妥的性行为。此外,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孔孟之道,在约束人们性行为方面也起过一些作用。
古人认为,人们性行为的主要功能不外乎3点:一是快乐,二是健康的需要,三是生育的功能。在婚姻关系中,不论古人如何片面地强调了性的生育功能,不管古人如何受性压迫和性禁锢的影响,男女之间性的快乐总是存在着,发展着。遗留下来的性文物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些千姿百态的秘戏瓷说明了古人决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古板、保守,而是很懂得追求性生活的快乐,掌握了相当多的性爱的技巧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实行了严酷的性压制和性禁锢,而这些文物也说明了,任何压制、禁锢都改变不了人们的自然本性,民间的性爱生活仍旧是十分丰富和生动活泼。
从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性学资料和本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一些文物看来,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画上就有许多关于男女怎样获得性快乐的论述以及性技巧的提示。例如《素女经》中的“九法”,《洞玄子》中的“三十法”以及所谓“九浅一深”等等,都是关于性爱技巧的探索;《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则是性健康的提示;其他还有对男女性器官的解剖说明,对“五音”,“八动”,“五征”,“无欲”等性反应的研究等等。
(2)性商在中国古代房中术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对性问题的探讨与实践总结被称为“房中术”,相当于现在的“性学”。
早期文献多称之为“阴道”、“房中”、“房内”,唐代文献中即记有“房中之术”,后世简称为“房中术”,含义偏重于性行为,后世则多以此指整个中国古代性学。房中术孕育与成形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至秦汉之交这段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性学,也是最为完备的古代性学。在战国时期的房中术专著《素女经》就曾载着现在看来仍很了不起的理论观点:
①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
②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两性交合的目的,也是为了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
③提出了如何易怀孕。
④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泻精”。
提出性心理,强调男在性交时应有自信心。
提出了性交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投意合,俱有悦心”。
提出了性交频率问题。
提出了性交的不同体位和方法,即所谓“九法”。
两汉隋唐时期是房中术最为活跃与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房中术著作,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与丰富。这一方面与当时开放的性习俗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当时道家(教)方士的盛行。许多道家(教)著名的房中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又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家。但道家(教)方士以房中术为手段,追求得道成仙的企望,常常演变成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既要纵欲,又想长生的需要,阻碍了房中术的健康发展。
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儒家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礼教使房中术受到扼抑,旧的房中著作流传受阻,新的难以出现,医学只得从养生、生育的角度探讨房事,而耻于正面谈论性行为,因为“辞太近亵”。故房中术呈衰落之势,在清代最严厉的性禁锢之中几近绝迹。从学术上看,房中术的衰落也与其自身的局限有一定的关系,当因时代的限制而缺乏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时,则只能止于对性行为详尽的观察和描述。目前,古老的房中术已与当代性学相结合,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①古人性生活的十修、十热、八观、五欲、五音
夫妇性交时的性技巧动作。这些技巧一定要符合性养生和性保健的要求。在中国长沙出土的汉墓医简《养生方》中就总结了一些夫妇性交时的各种守则、动作和姿态。认为,在性交时应注意到10种“守则”(十修),10种姿态体位(十热)的采用,并杂合八动的选择,五欲、五音、八观的观察和采取等。
古人认为,在睡卧后性交,不宜于多汗时进行;要使气血流通、躯体摇动而收敛气息,可使血脉畅通,筋骨轻利。宜观察8种性交的动作(八动),测和气血的所在;并根据听女方5种声音的状况,察知其性欲高潮是否到来。这种综合运用性技巧,常可使夫妇的性生活满意。
②中国古代房中术的七损八益。
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性生活中有损健康的7种表现和8种有益保持精气的做法,有利性生活的导引动作,如果能很好运用,可以避免7种损害的现象,达到性生活的和谐。《黄帝内经》里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说明掌握和理解“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养生方》和《天下至道谈》也谈到了人的性和性功能保养的问题。其中《天下至道谈》谈的较为具体,认为:人的精气之能否调治,与七损八益有关。
什么叫“七损”呢?《天下至道谈》说得很清楚:“一曰闭,二日泄,三日竭,四日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即一损是指性交时阴茎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泻,这叫内闭。二损是指性交时大汗淋漓不止,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指性生活不加节制,交接无度,徒使精液虚耗,称为“竭”或“衰腠”。四损是说交合时阳痿不举,故曰“勿”。五损是指交接时呼吸梗促,气喘吁吁,心中懊恼,神错意乱,这就叫烦。六损是说在女方根本没有性冲动或性要求时,男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态度粗暴,强行交合,这样的性生活极不协调,将会给女方带来很大痛苦,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胎孕的优劣,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绝”,意即陷入绝境。七损是指交接时急速图快,滥施泻泄,徒然散精气而已,所以叫“费”。
所谓“八益”又是什么内容呢?概而言之,“八益”是指寓气功导引于两性交欢活动中, 《天下至道谈》中记载:“一日治气,二日致沫,三日知时,四日蓄气,五日和沫,六曰积气,七曰特赢,八日定顷。”即一益是指性交之前应先炼气功导引,导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含津液,不时吞服,可滋补身体;又指致其阴液,亦为交合之所不可少者,这样做都叫做“致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时机,叫做“知时”。四益是指蓄养精气,做到强忍精液不泄,即所谓“蓄气”。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不含阳液,双方在交合中非常协调,称“和沫”。六益是说交合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叫做“积气”。七益是说交合之时留有余地,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叫做“持赢”,即持盈之意。八益是说两性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称为“定顷”,即防止倾倒之意。
从上述“七趣八益”的内容看,“七损”是指性生活中7种对身体有损害的种种表现,而“八益”则是性生活中应该掌握运用的种种措施。这些内容对维护男女身心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乃至下一代的优生优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其性生活亦应参照古人的“七损八益”的论述去做,对身体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去七损,用八益”的含义,不仅是突出了性生活的养生目的及一些具体的做法,而且还探索了男女夫妇间的某些疾病,通过性生活加以预防和治疗的措施。也就是在性生活时注意“去七损,增八益”,可以收到固护精液、体质神气协调、经脉通畅、肌力强健、骨骼充实、关节灵活等保健效果,并能治疗漏血、阴冷、闭经、月经不调和阴道炎等妇女病症;亦能防治遗精、早泄、气血衰损、体力耗伤等男子病症。对因性生活不当所引起的气短、视力减退、喘息气促、咳血、消渴、腰痛、下腹坠胀、小便不禁、阴茎疼痛等病症的性治疗,以及长保目明、耳聪、五脏和调的房中术,都有一定的探索。
(3)性商在中国性历史发展中的表现
①原始社会的性商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崇拜。
人类的诞生虽然已经有300万年左右的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讲,两性生殖器的相互接触——性交与生殖是紧密联系的,但是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还不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因而对两者都产生了神秘感。“生殖器崇拜”也由此产生。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中,常用“阴”、“根”泛指男女生殖器。汉字中“祖”字的“且”旁就是指的男性生殖器,而“示”旁则是祭祀、崇拜之意。男性生殖器偶像往往是按它勃起状态塑造的直立物体,称为“祖”,按材质不同,分为“石祖”、“木祖”等。
人们虔诚地祭祀生殖器偶像,顶礼膜拜,不但要举行多种朝拜、祈求、谢恩的隆重仪式,还要用最珍贵的东西来供奉,从食物到杀人血祭。
四川木里县大坝村有一个鸡儿洞,里面供了一个30厘米高的石祖。当地普米族妇女为了乞求生育,经常到该洞里烧香叩头,向石祖膜拜,最后拉起裙边,在石祖上坐一下或蹲一下,认为这样和石祖接触后才能生儿育女。
西藏有些门巴族人以木头制成木祖,悬挂在房上,以免去女魔作祟,保证当地平安无事,人畜两旺。
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直至今天,我国还有很多生殖崇拜的遗迹。例如,在四川凉山盐源县以北5公里处,有一个公母山,由两座奇特的山峰组成,一峰似男根,称之为“公石”;另一峰似女阴,称之为“母石”。“公石”脚下的浓荫中有泉水一眼,终年不枯,清澈见底,人们称之为“产子泉”。千百年来,盐湖附近的民众把公母山奉为生儿育女、繁荣昌盛的神灵,深信崇拜它能人丁兴旺,万世昌盛;玷污它即断子绝孙,日暮途穷。据说,妇女不育,只需在“母石”上取一砾石揣于怀中或放于枕下,几个月后即可怀孕。月经不调或有其他妇女病者,只要备香案在公母山前祭祀祷告,然后把香支两端衬于“母石”脚下就会消灾祛病。如果孕妇常饮“产子泉”中水,可以保佑所生之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
②奴隶社会视女性为私有财产。
男子在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随之出现了男权统治,女子逐渐沦为男子的私有财产与附庸。此时,随着财富掠夺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性掠夺。同时也由于奴隶的私有化和财产化,在奴隶主看来,女人不过是一种可用的物品,对她们享有绝对的生杀予夺之权。她们往往被当作高级礼品而任人相赠送。如在公元前562年,晋惮公兴师伐郑,郑国派人赠送女乐16人及其他礼品给晋惮公以求和,晋惮公受礼后又以女乐8人赐给功臣魏绎作为奖赏。
在奴隶社会更残酷的性占有表现在妻妆的殉葬制度。当时的妇女,不但“性”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就连性命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仅要做活着的统治者的工具和玩物,即使这个被侍奉的统治者死了,也往往要陪他到“阴间“去,继续作他的“工具”和“玩物”。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从而引起了“国人之哀”。
③诸子百家论“性商”。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学术非常开明、成就也特别辉煌的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对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巨大贡献。对性的理解和探讨也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这段时期人们对性与欲的观念大致有3种态度:一是老子的“无欲论”。老子认为无欲有很大的好处,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战国的庄子更将其作了发展,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清净无为,不追求任何快乐,即所谓“至乐无乐”。二是孔孟的“节欲论”。儒家肯定了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即“食、色,性也”。但是对欲望要有节制,同时追求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要适当,要合理。三是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的“纵欲论”。他认为欲是一种自然要求,享受“美厚”、“声色”之乐是顺乎人性,人生苦短,如不及时行乐,则韶光流逝;任何人在死神面前都是一样的。这3种观点在封建社会中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统治阶级用无欲论来对付和要求人民群众,开明的一些主张节欲论,而对他们自己来说,奉行的却是纵欲论。帝王的纵欲在中外历史上均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汉武帝宫中蓄女18000人,许多人终身不能被皇帝如幸,即使有被宠幸者,往往也要几年才遇一次。汉武帝不仅好色,而且十分残忍,他建立了“立子杀母制”,北魏仿效,一直延续了好几个朝代。
④封建礼教中的性。
随着封建社会不断确立和发展,对女子制定了许多规范,在性的方面加强控制与压迫,特别是强调了女子的贞洁,而对男子在性方面则没有什么规范。各式各样的封建礼教,成了套在妇女脖上的沉重的枷锁。女子对丈夫不忠,要受到各种处罚,男子对女子不忠则是天公地道。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强调女子贞洁,并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典型。公元前58年(汉神爵4年)诏赐贞妇顺女帛,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褒奖女子的贞顺。前汉的刘向曾著书《列女传》,他拟定了女子应有的母仪、贤明、仁智、贞顺与节义,即对女子的行为要求与准则。
此外婚姻的门阀之见,在封建社会十分流行。由于此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阶级与门第的区分十分严格,不得逾越,因此“良贱不婚”、“士庶不婚”,成为众约俗成。甚至到了北朝,婚配嫁娶中的门第划分更为严格,而且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封建社会,有一系列著作是十分有名的性学著作,如战国时期的房中术《素女经》,葛洪的《抱朴子》,魏晋的《黄庭经》等众多的房室养生的著作,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
- 上一篇:出格点的性爱技巧放送
- 下一篇:性爱情趣的365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