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对教师夫妇共同庆祝50年金婚
幸福的婚姻都有秘籍,只是我们都很年轻,不知道夫妻的相处方式,下面我们看下老夫妻的金婚秘籍。
最大的喜事莫过于100年华诞,最隆重的婚典莫过于50年金婚。就在复旦大学喜庆百年华诞之际,175对老夫妇紧挽臂膀,身着艳丽唐装,踏上鲜红地毯,共庆50年金婚。
当年床拼拼就结婚了
为了筹办这场可以载入吉尼斯纪录的特大婚典,复旦大学退管会足足忙了半年时间。半年前经退管会统计,复旦3100余名教职工中,符合金婚年龄的竟已有287对,其中年龄最大的有94岁,最小的也有68岁,还有不少已到了钻石婚的年龄!
“这些算得上金婚的人,50多年前条件很艰苦,许多志同道合的夫妇只不过去民政局登了个记,领了个证,两张床铺拼一拼,就算结婚了。什么喜宴都没有,甚至连张像样的结婚照也没拍。可50多年里,他们在复旦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在岗位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为国家和学校做出了多少贡献呀。我们搞这一活动,既是对老同志人生道路的肯定和赞赏,也是为年轻人树立‘白头到老’的好榜样,也为复旦百年校庆增添喜气。”退管会副主任金文英说起搞这次活动的意义,嘴就合不拢了。
为8张照片跑遍上海
既然许多夫妇年轻时没赶上好日子,那就该让他们像模像样地再办一次婚礼。结婚时没拍结婚照,金婚时就该补一张喜气洋洋的照片。
穿什么才能显得气派呢?唐装!175对就要做350件合身的唐装!从去年底开始,复旦各院系负责退管工作的老师就为了唐装忙开了,上门摸情况,量尺寸,并请老同志到退管会试衣服,终于在这个月忙完了。
接下来就是给一对对夫妇分别拍照,此重任只有复旦的专职摄影师杨光亮一人挑。拍照的那3天,感人的故事都让杨光亮一个人碰上了。许多老教授身患病症,都是靠家人推着轮椅来的,由于拍照的老年活动中心在二楼,又没有电梯,退管会的工作人员硬是连人带轮椅把他们一个个送上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曹素华教授定期做着化疗,头发没了,却坚持要来拍照,杨光亮急中生智,给她戴了个假发套,弥补了缺憾。
为了把161对赶到学校来的夫妇拍得漂漂亮亮,杨光亮一条腿在地上跪了几千次,每张照片都要花5分钟时间,以拍得最好效果。老教授们除了部分在国外或外地来不及赶来拍金婚照的教授外,最后只有8对夫妇无法拍,因为他们都常年卧病在床,实在无法出门。
“不行,这样的机会一辈子就一回,一定要给他们补拍。”杨光亮想好后,本周二早上9点便从复旦出发,浦东、梅陇、广粤路、凉城等一家家跑,仅前三家跑下来,就花了240多元的出租车费。每到一位老教师家里,快50岁的杨光亮就像亲儿子似的,把老人从床上扶起,给他们擦脸,让二老坐在床上就地拍照。
这天傍晚6点回到复旦,他掐指一算,自己竟足足跨了七个区。可他却说:“不累不累,那些老夫妇过去为教育付出了那么多,比我更不容易呢。”
当年留学生抱着回国信念
说起老教授们的奉献,真可谓“孜孜不倦”。历史学系的汪熙教授今年已85岁高龄,1999年中风偏瘫后,他右半身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但1999年至今他仍坚持做学问,每年写一两本书,右手不能写,他竟靠左手在电脑键盘上把一份份书稿打完。他还每天上网,与美国高校的好友保持联系,经常邀请他们来复旦讲学。
德高望重的他自是桃李芬芳,华师大党委书记张济顺、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等均出自他门下。
别看汪老学识渊博,他还很幽默。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和同龄的老伴董幼娴一起试穿唐装。见记者来,董老忙拿出他俩1947年3月结婚时的六七张珍贵的老照片。“当时在美国也很艰苦,照片是在学校青年活动中心拉上几个中国同学和美国教授一起拍的。也没有任何喜宴,拍了照,牧师举行个仪式,就算结婚了。”
“汪老师当年好帅啊!”记者说。没想到汪老也不含糊:“那当然,我要是不帅她当年就不跟我了。照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帅哥配靓妹。”
汪老幼时在复旦附中读书,之后几度搬家,1930年代末来到四川大学读书,也就在那时认识了同校的董幼娴。1944年,汪熙远赴著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留学,次年董幼娴也去了费城求学。1948年两人毕业并结婚后不久,董幼娴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已听到了祖国的号召。汪熙说,当时自费考取美国大学的300多位中国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抱着回国的信念。“不像现在的青年人,出国读书,往往想着在国外定居,过安逸的生活。我们当年如果留在美国,也能很好地‘混饭吃’,但祖国快要解放了,我们一定要回国做些事情。”
两位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亦是无微不至。汪老师写书不方便,老伴就经常帮他听写。汪老师左手无法操作鼠标,老伴竟细心到在电脑上帮他设置好鼠标键位,把鼠标左右按键的位置互换了一下。说起今天的金婚婚典,董老师也乐得合不拢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那么多苦难都度过了,终于又重温了最甜蜜的时刻。太感谢学校了!”
50年沧桑铸就一本书
婚典上,还有一对夫妇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复旦经济系的袁辑辉和王爱珠夫妇。袁老的身世可谓传奇,他是袁世凯的曾孙。解放后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所、第一本社会学杂志都出自袁辑辉。
说起他们俩的故事,王爱珠把他们50年的结合总结为“五同”:一、两人同属羊;二、同窗,复旦大学经济系同班同学;三、同教,1953年毕业后均留校任教;四、同研,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两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竟又找到一个共同语言,即老年学;五、同职,如今他俩一个担任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一个是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他们已在复旦从教50年,又是金婚50年。他们共同上台,为自己执教50年和金婚纪念的新书《同爱共辉》举行首发。回忆50年沧桑,一切都来之不易:1955年他们筑起自己的爱巢时,没有婚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连房间都是问学校借来的,两位的母亲各送来一条锻被,房间里一张床,配上一套餐具,就是全部的家当了。“结婚时候的样子和今天隆重的庆典真是个鲜明的对比,社会经济在发展,复旦在前进,退休老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相关链接
老年生活“五个要”
同在1930年代初出生的袁王夫妇俩如今仍旧精神矍烁,没有什么“老年病”。既然赶上二老金婚,他们又是老年学研究者,自然要向他们问问养老良方。他们建议老年人要做到“五个要”。
一要以健康为中心。人们都希望长寿,现在人类的寿命也确实比过去长多了。20世纪人类的寿命比过去延长30岁,但是我们要的是健康长寿。如果不健康,经常这里痛那里痛,甚至躺在床上不能动,这是“长寿罪”。所以,用老年学的术语来说,我们要力求平均预期健康寿命同平均预期寿命相接近。
二要糊涂点,潇洒点。不论是老伴之间,还是同子女相处,或与朋友交往,都要大度些,不要斤斤计较,除大是大非原则问题外,家务琐事不妨糊涂点。我们这代人过去在吃穿用方面都很简单,节约惯了,现在条件好了,不妨吃得营养些,穿得漂亮些,用得舒适些。
三要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烦恼。忘记年龄,不要老想到自己老了什么都不行了,要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忘记疾病,当然不是说有病不看,有病还是要早看早治,但不要整天想着病,表现出一付病态的样子,而是积极锻炼、平衡膳食和调整心态。忘记烦脑,就是不要整天愁眉苦脸。
四要有一个“老窝”。老人最好有自己的家,同子女可分可合,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草窝。我们这代老人,大都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有人把钱交给子女,用钱时向子女伸手,不一定好。一个老伴,我们今天参加金婚庆典的老人,都很幸福,有个老伴,要珍惜自己的老伴。一群老友,老年人要多交朋友,可以摆脱孤独和寂寞。
五要学、笑、跳,叫、俏。学就是老有所学,既能学到新的知识,陶冶情操;又能有效防止大脑衰退。老人还要继续社会化,不能倚老卖老,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笑,就是笑一笑,十年少。跳,运动、散步、打太极拳、跳舞都很好。叫,有事不要闷在心里,找亲人、朋友倾诉交谈。俏,老来俏有利身心健康。
幸福的婚姻都是从点滴开始做起我们一定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做到能有更美满的爱情。